Sunday, March 26, 2017

向死而生 -- 《When Breath Becomes Air》


死亡,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沉重的话题。然而,死亡,对于一个三十几岁、励精图治、离梦想的巅峰只有一步之遥的青年才俊来说,就更为沉重和残忍。

面对死亡的通牒,绝望、胆怯、软弱、质问上帝,都可以得到理解,然而勇敢、坚强、冷静、从容定然赢得更多尊敬。如果年轻的生命在走向死亡的路上能够发现更深的生命意义,用有限的时间和能力释放出全部的价值,在巨大的痛苦之下还能做最好的自己,那真的是上天的奇迹,而如果再能把每一点的探寻思考收获书写分享出来,开启更多人的心灵,那不得不说这是这个生命带给世界的伟大礼物。我刚刚读到的就是这样一个奇迹,这样一份礼物 --- Paul Kalanithi和他的遗作When Breath Becomes Air


做最好的自己

曾经我们为了一个父母或社会为我们设定的目标而努力,曾经我们以为有一个普世的所谓优秀的标准,后来才慢慢明白上天恩赐给每个人的才华并不相同,每个人的人生目标可以千差万别。要说这些看似各不相同的目标是否可以殊途同归,那就是做最好的自己。

Paul 实在是拥有太多令人羡慕的才华。斯坦福英国文学学士和硕士,双修人类生物学。他从小熟读经典,迷恋阅读,曾经认为文学和诗歌是探索人性和人类思想最好的途径,几乎要走上职业作家的道路,但最终感到文学的乏力,于是在硕士临将毕业之前决心报考医学院,直接研究大脑神经以揭开思想的奥秘。在等待医学院发录取通知之前,顺便到剑桥去读了一个医学科学史的哲学硕士。被耶鲁医学院录取后,经过多年苦读,最后作为优秀毕业生荣誉毕业,又顺利得到了在斯坦福医院做住院医的机会。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自己的极限在哪里,回顾过往之前并不知道自己是否已经做到了最好的自己。回视Paul短暂而丰满的生命,我相信每个人都会同意他没有辜负他的才华。

他选择投身于难度最高、挑战最大的医学专科 --- 神经外科。每天早上6点半到岗,一直工作到晚上九十点钟,甚至午夜之后才回家;四年的在校学习,七年的临床训练,常年肩负着巨大的责任、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因为分毫的偏差、分秒的犹豫,都有可能决定一个生命的去留。这是一份经过严酷的筛选,只有那些脑力、体力和心理承受力都最为优秀的人才可以胜任的工作。他的很多朋友同事有的中途放弃了,有的被淘汰,有的甚至不堪重负,选择了自杀。这艰难的路,如果不是为了心灵的召唤,仅仅为了金钱和名誉,真的很难持守,更不要说保有热情。正如他自己所说, “People often ask if it is a calling, and my answer is always yes. You can’t see it as a job, because if it's a job, it's one of the worst jobs there is.”

七年住院医的工作结束在即,他期待着开始正常工作后会有多一点的时间给家人以弥补过去多年的亏欠,期待会有自己的孩子,也期待着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施展才华,独当一面。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他被诊断出肺癌晚期兼骨转移,所有之前的付出和积淀在那一瞬间都变得毫无意义。他的人生在那一刻似乎已经终止了。不幸中的幸运,他的主治医师,Emma Hayward,不仅是全球肺癌方面最优秀的专家之一,更因着对患者的心灵关怀而闻名。她不仅治疗疾病,也一直引导着Paul寻找一个问题的答案 --- 如何度过余生。对你来说,什么最重要?也许我们不能决定生活的境遇,不能知道生命的长短,但我们可以决定什么是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然后在有限的生命里把这样的价值活出来。

活好每一天,话是不错,但实践起来却有很多可能。就像Paul 说的,如果我能准确地知道我生命的长度,前方的路自然清晰。如果还有三个月,我会和家人共度,如果有一年,我想写一本书,如果给我十年,我愿意回到手术台治病救人。可惜没有人可以确切地回答他的问题。而事实是,虽然他知道以他的身体状况,选择任何一种轻松一点的生活都无可非议,但他仍然选择了一条最呕心沥血但也最不负生命的路。他在最后的一年里,不但在身体状况稍有好转的时候,又回到了医院,完成了住院医的工作,还在最终不能进手术室之后,在病床边写下来这本书,圆了他曾经做作家的梦。他发掘了他所有的可能,走得也不留遗憾。

“The way forward would seem obvious, if only I knew how many months or years I had left. Tell me three months, I’d spend time with family. Tell me one year, I’d write a book. Give me ten years, I’d get back to treating diseases. The truth that you live one day at a time didn’t help: What was I supposed to do with that day?”


生命的礼物

“死亡是生命的礼物” --- 没有错,作为一个健康的人我认可这个理念,但面对一个身患绝症的人,我说不出口。这是一个太过黑暗的礼物。然而,只有看完了Paul 最后的旅程之后,我才可以说,他把死亡活成了礼物,活成了我们这些读者的雨露,活成了永恒的生命。

他,自己就是医生,而且是每天与最高危复杂的病症斡旋的神经外科手术医生。他,每天洞察生死,不仅问诊治疗,也曾倾尽全力去体察病患的悲苦。然而,他说,若不是自己身患重病,他永远无法体会他曾经为病人开出的自认为最轻松的治疗方案接受起来也是那么艰难。

绝症是给一个企图理解死亡、寻找生命意义的年轻人最好的礼物,他说。

这个过程不仅是身体上的挣扎,更是灵魂上的征战。是让灵魂在生理指征停止之前就枯萎凋亡,还是让内在的生命一直安详地盛开直到生命的终点?我听到的最好的一句话就是“... but knowing that even if I’m dying, until I actually die, I am still living.”

身患绝症让他离开工作,回到了家里,与妻子、与父母、后来还和新生的女儿一起共享家庭的温馨。他生于基督教家庭,但和很多人一样在青年时代远离宗教在科学里探索人生的意义。只有软弱的人才需要上帝,还是人只有在承认自己软弱的时候才面向上帝,这是一个循环命题。然而,人的尽头就是神的开始,不得不说这是当人身处绝境时得到的最大的礼物。我们谁也不可预测哪一句话或是哪一个瞬间会击中心灵,让我们找到方向,但毫无疑问,重新找回信仰,我是说真正的信仰而不是聊以慰藉恐惧的救命稻草,是生命最大的礼物。

这本书的难得在于作者拥有非常丰富的并列关系的体验,比如生与死、医生与病人、文学和科学、信仰与理智。所以他不是一味地乐观,一味地忽视死亡,也不是一味地励志。他的软弱、迷茫和挣扎恰恰让他的勇敢和坚持不懈更加真实。

“… Paul faced each stage of his illness with grace — not with bravado or a misguided faith that he would ‘overcome’ or ‘beat’ cancer but with an authenticity that allowed him to grieve the loss of the future he had planned and forge a new one. He cried on the day he was diagnosed. He cried while looking at a drawing we kept on the bathroom mirror that said, ‘I want to spend all the rest of my days here with you.’ He cried on his last day in the operating room. He let himself be open and vulnerable, let himself be comforted. Even while terminally ill, Paul was fully alive; despite physical collapse, he remained vigorous, open, full of hope not for an unlikely cure but for days that were full of purpose and meaning.” 

比尔盖茨曾为这本书写过书评,评价远高于The Last Lecture” Tuesday with Morrie”,认为后两本书仅限于催泪。The Last Lecture”  Tuesday with Morrie” 我也看过,看得时候其实也是喜欢的,只是感动之余,被激励之余,没有像这本书一样让我看到真实残酷的生活、完整而丰富的人性。



最后的陪伴

和很多人一样,这本书真正让我泪流满面的是 Paul 的妻子 Lucy 写的最后一部分。Paul 前面的文字一部分记述了他求学成长和寻找事业方向的过程,描述他在手术台前从胆战心惊到技艺精湛的成长,另一部分讲述他从发现病情到治疗,从梦想的顶端跌落又在最后的光阴里重新发掘生命价值的历程。过程虽然痛心,但带着医生独有的理智和冷静,更因为他的对自我生命价值的挖掘而闪烁着激励人心的光辉。正像 Lucy 说的 “What happened to Paul was tragic, but he was not a tragedy.”

Lucy 在丈夫去世之后所撰写完成的最后一部分,文风依然平静,但用不同的维度记述了这个非凡的历程,有理性,但更多是层次丰富的情感纠结。她跟踪 Paul 的每一个治疗方案,陪伴他每一个被病痛折磨的日子,支持他每一个艰难的决定,更是在明知丈夫已不久人世的时候毅然决定怀孕,生下并从此独自抚养如他们的爱情与生命之花一般美丽的女儿。

        Lucy  Paul 在医学院相识,毕业后结婚,紧张繁忙的工作让他们缺少时间共处,因此甚至走入婚姻的困境。她说她很高兴 Paul 在书里真实地记录了他们两个人曾面临的不为人知的情感危机。虽然在和病魔斗争,但她坦然承认他们共同走过的最后一年多的时间充满了在他们健康的时候渴望却难以得到的家庭温暖。绝症拯救了他们的婚姻,让爱更加深沉,再加上女儿的出生,让他们最后的分别更加地难舍难分。然而爱就这样升华,生命就这样得以延续。

同样作为医者Lucy 用常人难以做到的理智和坚强陪伴 Paul 走过了生命最后的时光,无论是他决定写书、还是撑着着虚弱的身体回到医院完成最后半年住院医的训练得以毕业;无论是他们努力和死亡抗争,还是最后决定放弃创伤治疗,让爱人平静安详地走向生命的终点。Paul 是幸运的,不仅仅他自己是医生,而且他的妻子、他的父亲、叔叔、哥哥都是医生,他们有着专业而理性的判断。Lucy 更是懂得丈夫的心 --- 生命诚可贵,而更可贵的是生命的尊严和价值。

 “At those critical junctures, the question is not simply whether to live or die but what kind of life is worth living.”

当最后的告别来临,Lucy 爬上抢救室窄窄的病床,最后一次躺在 Paul 的身边,拥抱着他,回想他们曾经相爱、并肩奋斗过的岁月,她的心里有无边的不舍,也有了无遗憾的安宁。当她亲眼看着 Paul 呼出最后一口气,融进空气里,她知道她的爱人去了哪里。她为 Paul 选择了风景如画的墓地,经常带着女儿或是一小瓶产自他们蜜月胜地的葡萄酒去墓前看他。(I) rub the grass as if it were Paul’s hair. Cady (their daughter) visits his grave before her nap, lying on a blanket … grabbing at the flowers we’ve laid down.”  

我永远都不可能再以同样的方式爱上其他人了,Lucy 说。我们也不可能再以同样的方式被感动被开启。

    是的,这本书让我深深喜欢上了作者。他通过读书、写作、行医、思考、科学、宗教等各种方式探寻了生命的意义,实现了生命的最大价值。他短暂的一生,不虚此行。


PS. Bill Gates 写的书评,文章也是颇有水准。


PPS. 很喜欢 GoodReads 这个网站,不仅推荐好书,还可以在共读的读者里找到共鸣。摘录了其中几句,更多的在下面的链接里。

“You can’t ever reach perfection, but you can believe in an asymptote toward which you are ceaselessly striving.”

“That message is simple: When you come to one of the many moments in life when you must give an account of yourself, provide a ledger of what you have been, and done, and meant to the world, do not, I pray, discount that you filled a dying man’s days with a sated joy, a joy unknown to me in all my prior years, a joy that does not hunger for more and more, but rests, satisfied. In this time, right now, that is an enormous thing.”

“Will having a newborn distract from the time we have together?" she asked. "Don't you think saying goodbye to your child will make your death more painful?"
"Wouldn't it be great if it did?" I said. Lucy and I both felt that life wasn't about avoiding suffering.”

“When there is no place for the scalpel, words are the surgeon's only tool.”
                   
“The physician’s duty is not to stave off death or return patients to their old lives, but to take into our arms a patient and family whose lives have disintegrated and work until they can stand back up and face, and make sense of, their own existence.”

Saturday, March 11, 2017

Pre-teen

   儿子写作文,卡壳的时候会找妈妈帮忙,写完了也乐意让妈妈鉴赏指正一下。多数时间我们一起切磋推敲,相谈甚欢。但也有时候儿子觉得妈妈意见发表得太多,文风不对自己路子,痛惜自己的文字被妈妈篡改,妈妈也觉得儿子写东西耍酷搞笑,思维跳跃得让读者云里雾里,两个人难免有些争执,相持不下。儿子叫嚣说,妈妈你的英语又不是尽善尽美,凭什么那么肯定你是对的?火气大得有青春期前兆。妈妈也气不过地说,你要是觉得妈妈的英文不够好,别找我帮你看就是了。

   那边厢,儿子沉吟两秒后,低声嘟囔着说,凑和吧!

   凑和?凑和啥?什么意思?不尽人意但还凑和能用?转眼小伙子已经感觉良好,有信心和妈妈比肩了,但底气还不是那么足。

   听了这话,我差点儿忍不住笑出来。没有生气,心底反而是高兴的。一来,老实说,我知道他的水平确实不差,时不常还能写出令人青睐的句子。就像前两天女儿过生日,儿子随手给妹妹写了一张卡片 -- 

Dear Beloved Sister,

Thank you for your companionship. As stretch farther and farther away from the day you were born, you strive to become a better person. You are a person with talents and have a great personality, and I can already see you putting it to use.

Happy Birthday!

   短短数语却是情真意切,既有肯定,也有爱护,让人真心羡慕有这样一个哥哥。

   我心里暗自欣喜还因为儿子向来不是一个个性张扬,有霸气的孩子。他有自信不是坏事,只要不是过分骄傲,只要没有不尊重长辈就好。

   果然,又想了想,儿子问,妈妈你出国多少年了?我说大概18年了。

   我出生才11年,儿子说,那你到美国的时间比我长,所以你的英语应该是比我好。我还是谢谢妈妈帮我修改作文的。
 
   真是实诚孩子。对啊,照这个逻辑,岂不是我的英语永远都会比儿子强?这样的谦卑,实在不敢当。于是我也坦率地说,妈妈这18年虽然身在国外,但心系中华文化,虽然从生活到学习到工作都是英语环境,但还是有相当的时间没有用英文,不像你们是泡在英文里长大的,而且人生幼年的学习能力岂是成年以后可以比的,你们成长的速度比爸爸妈妈要快得多得多。当然,爸爸妈妈虽然在遣词造句方面不占优势,但在逻辑深度和文章结构上还是更有经验,所以我们互相启发,共同提高嘛。

   两个孩子听完都频频点头。

   唉,不知道这样的实诚还能持续多久。我知道孩子到青春期,逆反的个性和与父母的争执在所难免,只是希望在这之前,我们能尽量地铺垫,尽量地互相理解,为那时可能火药味十足的交流多准备一些防火层,让青春期可以顺利度过。

   保护自己,保护孩子,当妈的好有紧迫感啊!

Wednesday, March 1, 2017

分类目录

















拎着孩子去旅行

            佛州看海的百日娃

            大峡谷里的小胖子

            在芝加哥我也有双层车

 带着孩子去旅行

            “后花园里简单的快乐

Los Cabos

纽约 纽约

            蓝色海岸 Santa Barbara

            Mt. Whitney

            太浩湖畔

            鱼和熊掌 秋叶

            死亡谷 峡谷地 重生

            Santa Cruz

            黄石,地球上独一无二的的神奇世界

红木公园

窝边草

放下所有的执念,遇到的总是最好的相逢

 陪着孩子去旅行

穿越古罗马的荣光

自由之风拂过的国度

徒步野营 终于待到这一天

房车首航

在冰雪里长大的孩子

旅行的精髓

 













想起你,就是幸福 - 《我记得》







另一种力量 - 《爸爸爱喜禾》
































Parenting


把自己当别人

Girls‘ Night Out

常见的逻辑谬误,教孩子从小学会去辨认 (转载)

儿子的甜言蜜语

Growing Pains

Strong-willed Child

小学客座老师 - 四年级

新晋初中生 

Journey Triology

Journey

Am I Spoiled?

Pre-teen

渐行渐远Santa Claus

Conflict and Problem Solving Solutions

赞美的力量

和儿子一起学英文修辞

孩子,你不是天使,妈妈也不是(三)

孩子,你不是天使,妈妈也不是(二)

孩子,你不是天使,妈妈也不是(一)

诗和远方的田野

有惊无险的 ---- 妹妹丢了之

Santa, are you real?

Elf, are you real?

知母莫过儿

懒妈的孩子勤帮忙

没有课外作业的孩爱学习

小学客座老师

妹妹的小挫

青春期教育热身课

吃嘛嘛香

家有小童工

自己

来自北极Santa Letter

世界五大洋

爱的语 (三)

十分钟,你我可以拥有彼此的世 ...

成长笔 杂七杂八

《四五快读》辅助读物(二)

四五快 一、二册辅助读物(一)

九九乘法表拓展

Family Year Book

We are a team

Have you tried 15 times?

“He had run in his own pace."

和儿子的对话

谁帮谁的忙?

寄予未来

写给百日女儿的 - By ZT

Parenting Pins (ZT)

Ten Keys to Successful Parenting (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