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y 13, 2016

孩子,你不是天使,妈妈也不是!(二)

    早上和孩子们呕了气,一天都不舒服。下定决心晚上回家要大家坐下来好好谈谈,先互相道个歉,然后一起想想解决问题的办法。

    妈妈要检讨的自然是发脾气。我生来就不是个神经大条的人,说得好听一点叫情感丰富,但情感丰富的另一面就是太容易情绪化。从前根本不觉得是缺点,甚至蛮喜欢自己这样的特质。后来生活里遇到越来越多在自己能力掌控之外的事情,慢慢体会到渲染情绪,甚至发泄情绪,不能对事情有任何帮助,才渐渐学着收敛。

    然而说来容易做起来难,特别是有些时候,心里难过,却不知道缘起几何。这两年,陆陆续续看了一些情绪管理的书,不是很系统,但总算是有一点心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一味否定和压抑情绪,而是在认可情绪之后分析情绪,抛开表面的现象事实,寻找诱发情绪的本质原因。一旦原因找到了,精力集中在寻找解决的方案的时候,即使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情绪也已经自然排解了一半。

    早上生气难过,冷静下来想想,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明明大家都起得挺早,明明有个好的开端,结果硬是左晃右晃到最后手忙脚乱以致迟到。这就是期望和现实落差造成的心有不甘 -- 如果从一开始就起晚了,最后迟到恐怕也就认了吧。

    二是自己的劳动没有实现价值,忙活半天准备的午饭儿子忘了拿 -- 如何忘记拿的只是一个买来的面包,根本没费我的力气,恐怕火气也不会这么大吧。

    所以归根到底还是太在乎自己,把自己的感受置于了客观事件和孩子品性的教养之上。我的期望,我的劳动,比结果更重要?我们对他人,知道要专于付出,不问回报,可是到了自己孩子和家人身上就难于放下。

    我们做父母的都或多或少,有意无意的有这样的表现:钢琴课、网球课学费很高,孩子如果不好好练琴练球,父母会很心焦,会反复督促,甚至动怒;而学校乐队老师或体育老师留的作业,虽然也指定每天要练习一定时间,却因为没有昂贵的费用,父母的态度就会平和淡定很多。给孩子买了一件很便宜的衣服,孩子不爱穿,或者弄丢了,我们不会太在意;可是一件很高级或者我们自己很喜欢,甚至是自己亲手缝制的衣服,如果孩子不爱穿,我们会纠结劝说很长时间。吃饭也是一样,在餐馆里剩饭和在家里剩饭,特别是剩妈妈精心准备的饭,妈妈的反应是截然不同的。这就是人难于摒除的分别心。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工作中过于珍惜自己的成果和“羽毛”,难于接受同事老板审评人的意见;在生活中物欲和外在价值重重的绑架;朋友之间“自以为是”却不被对方认可的“好意”;家人之间沉重的付出感带来的不平衡... 归根到底,我们各种各样的情绪大多可以在自己身上找到原因。

    看到这一层,我开始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孩子的客观问题剥离开来,开始把我的孩子当“别人的孩子”来看,问题一下子变得十分简单。我的责任是早上为他们准备早餐和午餐,提醒他们时间,送他们到学校,长远来说是帮助他们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孩子的责任是完成早上的routine,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包括洗漱穿衣、吃饭、带好应带的东西,准时出门。迟到和忘带午饭的后果是他们要承担的,因此而来的麻烦、尴尬、不舒服、负疚感,不是我的问题,不应该由我来负责。而我发的火气怨气、因此对自己生活工作的影响、以及波及孩子的负面情绪却是我要负责的。

    孩子有孩子的问题,没有人可能替他们解决,等待他们成长需要耐心。能改变的只有自己。检察自己,我的责任都尽到了吗?日常的责任大体都做到了,那长远的责任呢?除了剥离自己的情绪,我还能够做什么来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帮助他们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 

    果然,在这个思考的过程中,头脑渐渐清晰,虽然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心里的焦虑却真的没有了。晚上回家知道怎么和孩子交流了。

(待续)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