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October 24, 2017

小学客座老师 - 四年级


(一)

  每次到孩子的学校做义务老师都是很开心的一件事。平时天天只看自己的娃,优点也好,缺点也罢,没有一个坐标和其他美国长大的同龄孩子比较,想象不出其他孩子的性情习惯喜好会是如何;到了学校,看到一个班的孩子,才眼界大开地发现原来spectrum还是很大的。有的专注,有的活跃,有的安静,有的健谈,有的成熟,有的天真,有的木讷但友善,有的机灵但淘气;有的motivation很强,目标指向明确,作业完成得干净利索;有的喜欢戳着腮帮子发呆,神游良久却迟迟不见落笔;有的一看就知道上学的主要目的就是来会友的,天南海北侃侃而谈,眉飞色舞前顾后盼;也有的似乎天生就不属于学校,满脑子幺蛾子,时不常就冒出一些奇怪的想法、问出一些刁钻的问题、捣出一些让老师吐血的乱子 ... 就这么一班三十几个孩子,让我偶尔教几个小时,已经不容易。勤奋专注听从教导的孩子固然省心,脑子慢一点但不惹是生非的学生也挺sweet,就是那几个思维活跃、脑瓜聪明,却心思不在课业上的学生能耗掉老师八九成的精力。正在头疼之际,想起当年我们高中老师说的话,说不准正是这几个天天把老师弄的血压高的孩子将来可能成就最大的事业。班里一板一眼的小学霸们以后可能还是兢兢业业、按部就班的好员工;而头脑灵活、思维跳跃、乐于且善于交际、不循规蹈矩、富有创造性又能量充沛的淘气包们,不是从小就具备了时代先锋、成功人士的特质吗?现在回头看看,不是说每一个捣蛋鬼都有所成就,但同学里创业成功风生水起的,真的大多都不是曾经的好学生。不得不信服老师的眼光,真是经验之谈啊!

走神想到这里,再面对眼前分贝比另两个小组高出八度的group 3,心里也平静愉悦了很多,这可是一屋子未来的CEO :-)

回到家,是不是也可以以同样的眼光看看儿子女儿?丢三落四、一心不能二用的儿子,说不准长大是心无旁骛的researcher;生性敏感、常常走神、对别人的事儿从来比对自己的事儿上心的女儿,在未来一切都是私人定制的世界里也许就是游刃有余… 老公总是安慰我一句话,孩子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神说按人的本相接纳我们。既然我没有改变世界、改变别人的超能力,就愿我能改变自己,让自己可以更多地放下焦虑,也许把自家娃当别人家的孩子,或者把自己当请来的老师,用一颗平常心去看顾、去陪伴孩子成长。



(二)

   这周的教学内容之一是土著印第安文化。老师给了几个关于当时印第安人衣食住行的名词,比如一些植物、矿物、贝壳、或者某一种建筑的名称。学生每人一台Chrome Book,要求自己在网上找到这些名称的意思,如何被土著印第安人应用在生活之中,再配上一点图解。比如有的是用作瓦罐容器,有的用作储物粮仓,有的用作防御武器,贝壳可以用来做项链饰物或者流通货币,植物可以是他们日常的食物饮料或者药材...  孩子们有的精致严谨有条有理,有的大条写意粗枝大叶,字写的有的工整有的起舞,画图的水平就更高低参差,但老师没有要求一定的格式,也不需要长篇大论,更不在乎绘画水平,只要每个人先写下要点关键词,图例只是给自己提供的参考。听起来要求不高,但在我看来这真的是非常实用而必须的训练。在实践操作中学习用网络搜索筛选需要的信息,对每个孩子将来的自学、研究都是极为基本而重要的能力。用Google搜索,好像是个太简单的操作,但是用什么样的关键词,查文本还是图像,打开哪个网页进一步阅读,那些泛读那些要精读,如何在浩瀚的信息里筛选有用的目标 ... 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查询的准确性、有效性、和效率,连我们这些常年的研究工作者都时常又有新的心得,别说四年级的学生了。果然,有的孩子看着满屏的灌木照片发呆,我怎么知道这种植物的功用是什么? 那就需要点进一个网页去阅读文字啊!有的孩子对着好几页长的文字死抠,半天写不下一个字,其实点一下图像搜索,一大堆各式各样的项链手镯就是最直观的解释。有的孩子一看就是老手,搜索结果出来不着急点开第一个网页,而是先浏览简介,找到最靠谱的再点进去,省了不少时间;有的还会变换不同的关键词,试图找出不同的结果。最好玩儿的是一种贝壳的名字,如果不加上“印第安人”一起搜索的话,出来的满屏都是以这个贝壳为品牌的意大利粉。幸好孩子们还有点儿常识,那个年代意大利粉好像还没有漂洋过海来美洲登陆呢吧! :-

   美国的基础教育,有不足的地方,但一大优点就是实用性非常强。不好高骛远,但又不把象牙塔和人间烟火割裂开来。象牙塔里钻研的东西有一些的确需要常年专门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但思维方式、分析方法、研究论证的途径、故障排查的思路都是相通的。无论是设计软件还是设计后院、无论是修火箭还是修空调、无论是研究进化史还是查家谱、无论是合成高分子新材料还是开发一个新菜谱,最基本的东西是一致的。这样的教育出来的人将来可伸可缩,出可以挣钱养家改变世界,入可以打理家务相夫(妻)教子,这样教育出来的人不怕失业,不怕换工作,一身都是 transferable skills,还怕没有走遍天下的自信?

   给孩子学校做客座老师,就是会有各样不期而遇的收获,在观察理解中西教育的利弊不同之中,不仅让我有可能更好与孩子沟通,也开阔了我自己工作生活的思路。越是基础的教育越是塑造人之根本,这话一点没有错。怪不得曾经有记者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您的一生里,您认为最重要的知识是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的呢?” 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回答说在幼儿园,“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热爱蓝天,要仔细观察大自然,要热爱大自然… 我认为,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所以我们做父母的,是要浇灌孩子的根茎,甚至护理根茎周围的土壤,还是更多地修剪他们的枝叶,答案不言而喻。

Tuesday, October 17, 2017

心路

    自从《心术》开始,吴秀波就喜欢在戏里台词里夹带“私货”。“私货”是剧本里原本没有的台词,但当他走进角色的生命,感受戏里的世界和人性的时候,就忍不住要加几句自己的理解。那是那段时间他对自己生命状态的审视,也是那时他对生命方向的领悟。

    最近因为工作和孩子的事情心生困惑,忽然想起《心术》里的对白,于是把霍思邈的脱水版又找来看。在和美小护的插科打诨之间他讲当下,讲孩子,讲接受和放下,讲幸福的道路。


      “医生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叫治病救人,就是看好病人的疾病,顶多再加点儿微笑服务;第二重叫人文关怀,不仅看好病人的病,还要有悲天悯人之心,对待病人像对待亲人一样;第三重,那就是进入病人的灵魂,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

“医生的职责除了救死,还有扶伤。”

“我所有人类学解决不了的问题,都交给神学。我常年修行的就是放下和接受,就像恋爱接受苦追,婚姻接受出轨,人生就要接受生病,生病以后就要接受死亡一样。所有的一切,我都会欣然接受。”“我有两把刀,一把用来拯救病人的生命,一把用来剖析自我的心灵。我的精神世界分外强大。”

“孩子,是生命的分水岭,让人觉得既幸福又害怕。 - 幸福什么? - 幸福是生命有了延续。 - 害怕什么? - 生命从此就有了牵挂。”

“让别人幸福是方向,自己是幸福,还是痛苦,那是我们的路。”

“所有的事情都是缘分,但是所有的感受都是态度,你碰到一件事,这件事一定不是你决定的,是缘分决定的,但是碰到这件事后你觉得快乐还是悲伤,觉得喜悦还是愤怒,是你的态度决定的,所以我们决定的是一个态度,而不是一个事情。”

 ......


然后到《赵氏孤儿》、《四大名捕》、《北京西雅图》、《离婚律师》、《马向阳》,无论轻松的、沉重的、正的邪的、大的小的角色,他总能从中找到人性的认同。在自我修行思考认知的同时,他也用角色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态度。

“做人,上敬父母,下爱妻儿,此乃人理;做臣,忠君爱国,此乃公理;但人生天地之间,这世间万物,皆亲如一家,此乃天理。儿,做人记住八个字:忠义是本,仁善是源!”

“舍得善恶只在自己心里;自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不管谁赢了谁,预祝公子凯旋而归!”

“人生在世,无非是生死甘苦四事,若要分开,无关血缘,无关名分,只因情意。”

“缘深缘浅,路长路短,看见就好。”

“我觉得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是能够平和地面对失去。”

“尊重的力量有如空气,让比邻的生命得以安居。”

“只要尊从真诚的理解和彼此心灵上的自由,不管什么样的关系都能长久。”

“人生就犹如在大海中漂泊,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是生命、自由和彼岸。”

“报复不能给人带来快感,真正的快感是当你有了报复的能力时,你选择了宽容。”

“对别人要求松一点,就不会总失望;对自己要求严一点,就不会总沮丧。”

......


再到最近的《军师联盟》,他终于有机会不光用表演,更是在整个制作里传达自己的态度和信念。

“吴秀波是活在「当下」的人,相比「现在」,他更喜欢「当下」这个词:「‘当下’既非左也非右,它和现在是有差别的。因为你会发现,要在有‘从前’和‘以后’的基础上才有现在,它背负了太多现实的东西。但‘当下’是独立存在的,它一种状态和态度,并非是一个时间的别类。我觉得在这种状态下,才有匠人精神,这种精神最初可能起于攀比,只要开始了以后,一定是跟自己较量。」

「当下」在吴秀波身上升华到最后一步,是领悟享受人生过程多于结果的快乐:「如果你问我拍戏当演员也当监制,最大的快乐是什么?是最后的成功跟认可吗?真的不是,是在过程当中每一天、每一个时刻,特别专注地在当下体会自己与戏剧或者是文化的关系。哪怕现在做采访,我觉得之后别人怎么写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有思考的聊天状态。」1994 年版《三国演义》的主题曲里有这么一句歌词「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评」,大约就是这个意思。然后,他依然把这种「当下」的心性归功于「修行」。

众所周知,在吴秀波四十出头终于迎来人生高峰的时候,他开始吃素,选择从食欲这一最原始的人性去修行
......

食欲的修行给吴秀波带来的并不止身体的变化,他坦白地说,一年 365 天,之前有 200 天想吃肉,现在至少有 100 天看见肉会馋,但现在都能安然把这个欲望放下。他年轻那会儿点菜要点半本菜谱,人送外号「吴半本」,想要什么就非得得到什么,如果要不到就会难过,在索取过程中,如果结果有叵测就会极度纠结和沮丧的那种心境,现在对此会心有余悸:「我发现人与自身欲望不是不能协调,如果我一辈子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来获取快乐的话,恐怕最终我会不快乐。现在我依旧馋肉,但更安逸于通过这段过程获取的‘强大’。‘强大’不是忍耐,是懂得释怀和放下。」

高级的表演其实可以从精神表达层面去抽离大众对外表的印象的,但前提是在精神层面上,演员本身要具备复杂人性里的全部或大多元素。比如我们谈论一个男人的孤独感是否会因为感情或婚姻的到来而终结,吴秀波有点无奈:「我不具备给予这个问题定论的资格,因为我从来没有摒弃过‘孤独’。演员不应该摒弃任何一种好或不好的心性,性格区域就是一张图表,表演时要挑动其中一条或几条,日常要让它们在一条水平线上,所以我们不能判处任何一种人性‘死刑’。这是对于一个真正演员来说,颇有难度的修行。」


    戏剧是假的,但戏剧中所反映的人性必须是真实的。表演与我无关,但心灵世界的某一扇窗可能因为一个人物而开启。


Friday, October 6, 2017

The Geography of Bliss

        最近读了同事推荐的一本书,The Geography of Bliss。作者 Eric Weiner,曾经是 NPR 的国际事务记者,一天为多年交扰心头的问题所困,决定出发去往世界各地探寻幸福的定义和源头。他走访了荷兰、瑞士、冰岛、不丹、泰国、卡塔尔、摩尔多瓦、英国、印度,最后回到家乡美国。



        一路上,他观察、询问、思考,体验;他走访本地人,也结交移民者。是什么让人们离不开那片土地,是什么让一些人千里迢迢远道而来?快乐和幸福是不是可以度量、比较?快乐和幸福有没有标准?幸福是人类追求的终极吗,还是只是稍纵即逝的感觉?幸福的组成是什么?是阳光、美食、财富、特权,还是自由、天真、宽容、出世,亦或是认真、严谨、自律、虔诚、安全感、创造力?而幸福感的杀手又是什么?资源的贫乏、机会的短缺?信任的坍塌、文化的荒瘠?财富和科技的进步疏解了人类生存的压力、带来轻松便利、舒适感和幸福感,但同时越来越独立而自由的生活方式也让人与人渐渐疏离、失去了相互被需要的感觉,失去了幸福的一大源泉。就像很多老人,当孩子们都长大、不再不需要他们的时候,如果找不到新的依托,价值感的失落往往成为他们晚年幸福的最大杀手。

        幸福在世界每个角落的模样似乎都不尽相同,有时甚至对立。和托尔斯泰写的“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正好相反,作者发现不幸福的国家大多相似,而幸福的国家各有各的幸福方式。也许通往幸福的路真的不止一条,也许幸福配方的成分大同小异,真正的秘密不在组成、而关键在于比例和平衡。

        这是一本没有答案的书。但在他观察思考的种种可能里,有一个我深以为然,那就是关系 -- 人与人的关系,之为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为生态;人与神的关系,之为宗教。拥有这三样关系的和谐,无论身在追求国家幸福总值的不丹还是每年一半时间处于极夜的冰岛、无论是严谨认真的瑞士还是热情奔放的哥斯达黎加、无论是阳光灿烂但鱼龙混杂的迈阿密还是被群山丛林音乐艺术包围的Asheville,幸福感随处而在。

        说到底,幸福,是拥有感受幸福能力的人,在做他们认为幸福的事的时候,所体验到的感觉。所以,开始的开始,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感受能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