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27, 2019

圣诞故事 及其它

前奏

        圣诞节要到了,妹妹是最期待的一个。倒不是期待收到礼物,她最大的热情是送礼物,期待看到别人打开她精心准备的礼物的时候的惊喜。可是她又是个心里藏不住事情的小家伙,设计、制做、包装礼物都要保密,她实在忍不住的时候就没头没尾地念叨两句。每天听着她欲言又止地自言自语,实在是好笑。她自己憋着秘密也特别不容易,所以更加期待节日的到来,好让她把藏了许久的秘密痛痛快快地释放出来。

        爸爸虽不算是大大咧咧的人,对送礼物的形式却很不在意。自己从来没有wish list不说,需要什么立刻自己买回来用,给别人为他准备礼物增加了无穷的难度,而且也不觉得有什么东西一定需要等到过节再送,始终秉持早送早用发挥最高效益的原则。再说,被称为礼物的东西还要包起来,这不是自找麻烦吗?

        不过好歹是圣诞节,爸爸还是在节前给两个孩子订了一个大天文望远镜,答应等到圣诞节早上再正式送给他们。巨大的牛皮纸运输箱送到门口,爸爸原样把它搬进屋,挪到了圣诞树旁边,任务就算完成了。虽然包装上没有赫然标着产品名称,但这样一个粗大的棕色盒子摆在圣诞树旁也太丑了吧!妈妈本意是想用礼物纸包一下,可是无奈盒子太重,爸爸又不愿意帮忙,而且孩子们也同意不互相偷看礼物,也就睁一眼闭一眼,随它安静地靠在角落里了。

        殊不知好奇的妹妹怎么可能放过任何探头探脑的机会,先是“不小心”读了 Warning Statement,然后顺藤摸瓜发现了更多线索,最后居然在某个角落里找到了产品名。这下她可得意了,虽然记得答应妈妈不偷看,可是最后还是没忍住说漏了嘴。

        这下不光妈妈生气埋怨爸爸,哥哥也觉得妹妹坏了规矩,批评起她。

        “你敢说,你没看那盒子,真的不知道里面是什么吗?” 妹妹对着哥哥辩驳。

        “至少我知道也不会说出来,不会让爸爸妈妈知道我知道了... ” 看来哥哥是不愿意撒谎, “... 再说,我看了一眼,然后就忘了是什么了!”

        “你说什嘛??Are you sure?!” 我们三个一下子都齐刷刷怀疑地转过头看着哥哥。

        “看什么?” 哥哥仿佛真的一脸无辜,“确实不记得 ... 还有就像妈妈上次告诉过我一次她的年龄,然后我也忘了。有些东西,不需要记得,那就最好不要记得!”

        我们所有人都笑翻了天。儿子啊儿子,你的情商是攒了多久,才一鸣惊人地爆发这么一次啊!


礼物 · 感恩

        圣诞节早上的流程,早就被期待已久的女儿计划好了。从起床时间,早餐内容,开礼物的顺序,到每个人送礼物的时候需要讲解礼物选择的理由和一并送上感谢的话... 最后,还安排了打扫战场环节,实在是知道妈妈的心意。

        女儿和我小时候一样,都认为最好的礼物不是买来的,而是要自己亲手做成。可惜我长大之后,时间越来越紧张,很少再自己做卡片做礼物了。女儿比我手巧,希望她能把这个爱好坚持更长的时间。


 

        今年给爸爸和妈妈的礼物,难为她因地制宜废物利用,真是把环保发挥到了极致。爸爸说要把这三块瓷砖贴在车库里,妈妈已经把粉红色的圣诞树带到了办公室。给哥哥的是3D打印的六边形塔式迷宫筒,也很诱人。唯一买来的礼物是给妈妈的一套精油,lavender, sweet orange, eucalyptus, peppermint,  lemongrass, tea tree 六种香味,和一个可以吸收精油香味的火山石手链。女儿说上次去逛手工集市,发现我喜欢精油的味道,就下决心存钱给妈妈买一盒,安神减压。还说虽然知道妈妈最喜欢lavender,但买一盒显然比买一瓶更实惠,还可以让妈妈尝试一下不同的味道。这么贴心,还这么会过日子,真是亲生的!

        和女儿一起准备礼物真的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给爸爸挑领带、gift card,给哥哥挑书和日记本,一起偷偷摸摸地包起来,我俩都开心得不行。怪不得女儿说她最 appreciate 妈妈的一个地方就是我俩品味相似,可以在一起做很多有趣的事情。这也正是妈妈珍惜的,愿我们母女一场也可以有做闺蜜的缘分!

        每个人都有很多值得家人感恩的地方。给爸爸的关键词是“踏实、安心”,有爸爸在,没有修不好的东西,没有搞不定的事,无论遇到大事小事,我们心里都不慌,相信爸爸都能迎刃而解,转危为安!给妈妈的关键词是“关爱、贴心”,家里每个人的点点滴滴的需要都在妈妈心里,孩子们说妈妈是最好的chef,最好的老师,最好的lover,最好的陪伴,妈妈会继续努力!女儿的关键词是“Cheer Leader”,家里的每一个节日、每一个人的生日,都在女儿心里,她总是有那么多主意,那么多能量,给平淡的生活增添很多情趣和色彩!儿子是爸爸眼里可以从指尖流淌出旋律的小音乐家,是妈妈眼里可以深刻交流的小学者,更是妹妹从小到大最好的伙伴!妹妹甚至感谢了哥哥还在婴儿时期的优秀表现,“thank you for being a good baby, so I could be born!”  脑洞很大的妹妹一句话又让我们的脑子多转了好几个弯 -- 哥哥刚生下来确实是天使宝宝,吃得香睡得好,所以让妈妈信心满满地怀上了老二,就是妹妹她自己。女儿小时候什么都好,就是总闹着不肯睡觉,折腾了妈妈很多年。她曾经问过我,如果她是第一个baby,我会不会还要生第二个?我打趣地说,会非常犹豫。她听过真的往心里去了,于是庆幸哥哥很乖!不知道小姑娘近来越来越懂事,是不是跟珍惜她能够来到这个世界上有关系?哈哈!



成长

        妹妹10岁穿12岁的衣服,11岁开始穿14岁的衣服;而哥哥13岁还可以穿10岁、12岁的衣服,你说要不要发愁呢?一度妹妹的身高跟哥哥只差半个厘米了,体重更是超过了哥哥。走在外面,不少人误以为他们是双胞胎,甚至是姐弟俩,让两个人都很无语。

        万物生长各有其律,儿子说 “early ripe,early  rotten”。既然他都这么淡定,我也淡定一点吧。

        结果呢,耐心忍了大半年,圣诞节前的某一天,惊觉儿子的裤子仿佛一夜之间全部变成了吊脚裤。终于开始长个儿了,而且是偷偷摸摸地长腿。看着两条大长腿在眼前晃来晃去,妈妈第一次买裤子买得那么开心!

         这一来,妹妹企图超过哥哥的如意算盘彻底落空,这辈子也没可能赶上了。不过,我相信妹妹也落空得心满意足!


“宠物”

        生日 party 的时候买了几个氢气球,密封性真是好,一个月都不漏气。妹妹喜欢把一个粉色的心形气球牵在手上,走到哪里就带到哪里。读书的时候系在手腕上,吃饭做功课的时候绑在椅子背上,睡觉的时候让它飘在床头,有时候甚至挂在衣襟或者小辫儿上。看着她悉心又疼爱地带着她的小伙伴,看着她因着这个没有生命却又被她的想象力赋予生命的小伙伴时刻在身边而洋溢着满足的笑容,我真的无法不深信陪伴的力量!

Tuesday, September 10, 2019

冰皮月饼




        这两年,有女儿的敦促,中秋节总要做几个月饼。小姑娘爱吃,更是爱做,就跟着她折腾折腾吧。广式和苏式月饼还没敢碰,冰皮的试了试,还不算太麻烦。去年做的糯白色的,今年可以试一试抹茶口味。

冰皮 24个月饼皮,每个25g
糯米粉90g,大米粉70g,澄粉140g,牛奶160g,椰奶160g,白糖80g,植物油50ml,抹茶粉或紫薯粉15-20g

冰皮做法: 
1 各色冰皮材料分类过筛,和液体材料各自混匀,静置半小时让干粉和液体材料充分彼此渗透融合后,面糊各自过筛。成品的糊糊应当是光滑细腻,搅动起来会感受到阻力的状态。
2 面糊倒入大碗,放入笼屉里中到大火蒸熟,中间可以用筷子搅拌,直到中间的糊糊也凝结,耗时约半小时。如果量小,也可以用微波炉,不时拿出来搅一搅,保证受热均匀。

馅可以是绿豆沙、红豆沙、芝麻、紫薯、莲蓉等等。买的罐装或袋装豆沙比较方便,就是甜度高,可以考虑在冰皮里少加或不加糖。豆沙如果比较稀的话放烤箱里蒸发掉一些水分。自己做糖分就可以酌情调整了。

绿豆沙 24个馅,每个25g
去皮绿豆一包(500g),浸泡一夜,洗净凉干,放入蒸锅蒸熟,用搅拌机或汤匙压成泥。不沾锅放油 (用黄油或蔬菜油都行),小火慢慢翻炒绿豆泥,再放糖炒,糖多糖少随自己喜好。炒好的绿豆泥揉成团即可。

月饼
最后这一步是最赏心悦目的过程。用冰皮包好馅(25g皮,25g馅),揉成约50克的小圆球,用月饼模子压成漂亮形状。看着一个个漂亮的小点心从模子里脱出,节日的心情也跟着跳跃起来!



Friday, August 30, 2019

Party Food (4) - 葱油手撕鸡


  1. 新鲜的鸡腿四个洗净备用,最好不用冷冻的,口感不好。
  2. 锅中烧水,把洗净的鸡腿冷水放入锅中,加入料酒10克去腥,水烧开以后再煮一会,充分煮出鸡腿中的血水和杂质。
  3. 撇去浮沫,放入切好的葱白生姜,几粒花椒,一粒八角,一小把干辣椒,食盐5克,搅拌均匀,开小火煮15分钟。
  4. 15分钟以后,鸡腿已经煮好,能用筷子轻轻的扎透,把鸡腿从锅中捞出冷却。然后把晾凉的鸡腿肉,撕成小块摆放在盘中备用。

趁煮鸡腿的时间,准备辅料,洋葱半个切片,葱白一段切片,大蒜几粒拍散后切成蒜末,生姜一块切成姜末备用。
  1. 锅中多放一些油,油烧热以后,倒入切好的葱片洋葱,开小火慢慢煸炒,把它们的香味炒出来,炒至洋葱变软,葱花呈金黄色时捞出,这一步的目的是提取葱油,让菜品更香。
  2. 把炒好的葱油,直接倒在姜蒜末上,激出香味,加入食盐2克,生抽10克搅拌均匀。


最后把调好的葱油汁,均匀浇在鸡块上,撒香菜。如果喜辣,撒红辣椒丝增加色彩。用这种方法做出的鸡肉,鲜嫩爽口不油腻,配上辣椒酱或者啤酒,非常的解馋过瘾。





Tuesday, August 6, 2019

Mount Whitney, 从此不再是传说!

        Mount Whitney,海拔4,421 米,14,505英尺,美国本土最高峰。三天两夜的负重徒步,终于和你的巅峰相拥。7/23/2019,这个名字,于我,从此不再是传说!



        曾经以为以我阴晴不定的膝盖、渐渐下降的体力和难以预知的高原反应,登上Whitney只是一个梦。可从去年顺利完成Half Dome之后信心大增,今年一直坚持游泳,再加上运动科医生给了我一颗定心丸,说我的膝盖在坚持康复训练后是可能恢复的,心里的那根草就开始不可抑制地飞快生长。

        Whitney名声赫赫,再加上是难得的一座不需要特别的技术训练就可能登顶的高峰,所以每年吸引了众多登山徒步爱好者慕名而来。因着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国家森林管理处每天只允许160个攀登者进山。僧多粥少,公平起见,所以要登山,先抽签! 

        去年Half Dome的两个队长都是善于计划而且行动力超强的人,见草必拔。今年三月他们又开始张罗队伍,一到抽签季就着手申请登山许可,而且关键时刻人品超优,一举中标,于是准备工作从五月开始正式启动。


训练篇

        网上有很多专门为登Whitney制定的循序渐进的训练计划,比如:

        个人感觉,对于常年都有持续运动习惯的人来说,不用太循规蹈矩。平时保证基本运动量,确保肌肉和心肺训练,HIIT、跑步、游泳、自行车都可以,保持一定时间的高心跳。然后每隔几周在附近的山里做一下负重拉练,重量和难度逐步提高。家里有孩子,我们的时间实在有限,也就一个月才出去走一次。

三月,South Fork American River Trail15磅,5英里
四月,Europe trip,城市里暴走了17天,没时间去野外
五月,Mount TamalpaisMarin Hills Peak20磅,7英里
六月,Tahoe Bayview Trail10磅,5英里
七月初,Tahoe Desolation Wildness backpacking,三天两夜,24磅,15英里, 试用了背包野营和雪上装备。


装备篇
  • 背包 - Backpacking 自然要有一个好包。大学毕业的时候队友送的一个质量不错,但容量有点小,给了孩子背。新买的是 Osprey 女生版 Renn 65 和男生版 Rook 65,REIdeal的时候性价比很高。Osprey 还是值得信任的,包架设计得舒服,透气不积汗,每一款根据不同身材有大中小三个型号,在这基础上肩带胸带的位置还可以调,给小孩子也可以从小背到大。65升的包,容量合适,自重也才3.5磅左右。

Product image for Cinder Grey

  • 日用背包 - 因为第二天冲顶不想背大包,这次还特意准备了一个可折叠的 daypack。我平时hiking有大小不错的25升的包,因为有内架,所以背着很舒服,但是不好折叠。这次朋友推荐了REI Co-op Flash 18,轻巧方便,救了大急。老公的 Flash 22,稍大一点,更适合男生,设计得非常令人满意。

Product image for 3/4 front view (Cobalt)

  • 帐篷 - Backpacking 的装备,重量和体积是重要因素,价格也因此差别巨大。不去登雪山,对抗风保温的要求没那么高,挑个轻一点的三季帐篷就行。今年第一次带孩子们去backpacking,添置了两个双人帐篷,The North Face Stormbreak 和 Kelty Escape,感觉性价比都不错,也是REIdealStormbreak 稳定性更好一点,但 Escape 更轻,所以去Whitney用了Escape。原装钢制地钉太重,一根2oz还多,被我换成 TNH 的 铝钉,八根才不到1.5oz,强度也够用了。帐篷下面还需要铺一层footprint,防水、结实、大小重量合适就行,有的还可以兼用来搭临时防雨棚。我带的大概 9-10oz。
Product image for Golden Oak/Pavement
  • 睡袋 - 因各人体质而异,总体来说羽绒的才能满足重量体积和保暖的三重要求,fill的数字越大,压缩能力越强,体积越小。Whitney山脚下夏天摄氏30度以上,山顶只有四五度,半山的宿营地晚上起了风,怎么也得要零摄氏度以下的木乃伊睡袋(30F以下),把头裹起来就暖和很多。女生选睡袋,一般需要比产品标示温度再低十度才能舒服。我的是Kelty Cosmic 20,老公直喊热,我穿了thermo的长衣长裤还觉得有点冷,加了滑雪时候暖手脚的warmer才好一点,看来还得穿袜子。
  • 防潮垫 - 顾名思义主要防潮,不可能像car camping带的气垫一样舒服。我带的REDCAMP Sleeping Pad,网评和Therm-a-Rest 的差不多,价钱低一半。当然也可以带自充气的垫子,体积会小,但份量更重。
  • 登山靴 - 最好是防水的,因为中间要过多条溪涧,很多地方的步道被融雪的水流覆盖,还有没化完的积雪,袜子湿了可是麻烦。实在不防水,Merrell卖鞋的小哥推荐了一种Protector Spray,喷完凉干24小时,据说可以管两个月。只要不把鞋泡水里,对付雨天或者踩石头过溪流应该问题不大。
  • 冰爪 - 今年雪积得深,直到七月中报告还说 switchbacks 的很多地段没有开化,要从中间插过去,甚至有锁链保护的一段不得不从锁链外面的陡壁上通过。Trail Crest上就更不用说了。惴惴不安地准备了冰爪冰镐。真正的 crampon 齿长稳定但是重,权衡之下,觉得 microspike 应该够了,19齿的一副1-2磅。所幸最后雪化得足够软了,临上山之前把重家伙都留在了车上,又减轻了点重
  • 登山杖 - 负重登山必备,如果你想五六十岁仍然能继续从事这项运动的话。不用多讲究,Costco的就够用,品质好的会更轻,使用寿命更长
  • 水袋 - 这是我这次最明智的决定,自以为是让我没有遭遇太多高山反应的关键。以前我不喜欢水袋,总觉得装水有味道,清洗起来也不方便。但在背着大包的情况下,拿瓶放瓶都不方便,反复卸包更是难以想象,没有水袋的结果肯定是喝水的次数大打折扣,总量也不一定能保障,所以有水袋可以随时少量补充水分的优势就非常明显了。水袋容量 2-3升比较合适,依情况决定装多少,另外准备一个水瓶,冲电解质饮料,这样水袋就不大会有难洗的问题。
Homitt 3L Hydration Bladder, BPA Free Military Class Water Reservoir,Leakproof Hydration Bladder with Wide Opening Self-Locking Valve for Hiking Walking Biking Climbing Cycling Running,Green
  • 滤水器 - 野外多日,滤水器必不可少,早饭晚饭也指着它呢。一队人,总得有一个这样的滤水泵,体积比个人用的大,但是效率高。出来的水基本没有味道,比water fountain 的水好喝多了
  • 食物 - 某些生怕饿着的同志最关心的问题哈!因为重量的限制,而且所有有味道的东西,包括食物、垃圾、洗漱用品、防晒霜、驱蚊水等等,都必须进熊罐子,体积更受限制,所以食物真的要精挑细选。第一天的东西在睡觉之前就吃完了,体积大小不是制约因素,但剩下的垃圾要进罐,所以肉类要常温袋装的才好。热乎乎的方便面汤是首选,还有冰冻干燥的各种 ready to eat 的西餐,非常轻,味道也还不错。最常见的品牌是Mountain House,我买了大罐自己分装,也有小包装的卖。教训是包装上说的一个serving不是一顿饭的量,男生至少需要3份,女生大概也要1.5-2份。早饭就是热燕麦粥加各种坚果干果。中午是能量棒、能量胶,加牛肉干坚果。实际上在高海拔没太多胃口吃东西,需要特别提醒自己补充能量,以防高反,但是带还得带着,否则某个怕断粮的人心里不踏实。
Mountain House Lasagna with Meat Sauce #10 Can
  • 炊具 - 个人用的就是气罐加炉头和不锈钢的杯子,人多可以带一个小锅。我的一套已经用了很多年,炉头因为没有挡风装置,在低温有风的天气效率相当低。队长带的一套杯子和炉头可以固定在一起,效率高了不知道多少倍。他贡献出来给大家轮流烧水,实在太方便了!非常值得投资买一个。

  • Human Waste - 有进就有出。液体还好办,钻到离步道、水源和营地200英尺以外的树丛石堆里就好了。固体的,一般原则需要深埋,但是赶上Whitney这种"人多“的地方,必须装在强制的袋子里带回来。领许可证的时候会给每个人发一个Wag Bag,可是要是在山里待很多天,一个不够用,就只好自己再多买几个带着了。
Image result for wag bag

  • 其它 - 个人衣物要多层并且防风防雨,以应对各样的天气。Whitney山顶午后时常有雷电,即使是在夏日晴天。山顶风大气温低,手套帽子实在帮了大忙。查看天气,这个网站不错:https://www.mountain-forecast.com/。还有就是唇膏、防晒霜、驱蚊水、头灯,等等。



行程篇

        攀登Mount Whitney,有很多条专业的技术路线,我们暂且不表;走最基本的Whitney Trail,单程11英里,落差6100英尺,一般有两种策略 —— 一是打一天鸡血,夜半出发,傍晚回来,一口气轻装完成往返22英里;二是backpacking,负重上山,沿路过夜,用两到三天完成全程。两种方案各有利弊,难易程度因人而异。第一种适合爆发力强鸡血特别足的人,需要准备的装备少,拿到许可的可能性相对较高,但高原反应可能相对剧烈;第二种更适合负重能力强、有足够时间和耐心的人,因为时间长,登山许可相对难得到,但因为有时间适应,高原反应会相对缓和。

        我们因为想更好地欣赏沿途的风景,慢慢享受登山的过程,也给最不可预测的高原反应多一点适应的时间,选择了方案二。事实证明,这多付出的体力、脚力和时间,实在是太值得了。


Day 1

        把两个孩子顺路送到森林里的自然艺术夏令营,我和老公继续车轮滚滚,踏上前往Whitney的征途,为期一周的二人世界正式开启。五个多小时之后,到达山脚下的Whitney Portal 营地,和大部队集合。



Day 2

        一大早5点起床,打点行装,车停山下,整队出发。


        从山脚下到Trail Camp虽然是一路负重爬升,但从Lone Pine Lake Outpost 瀑布,从Mirror Lake Trailside Meadow,从山谷到丛林,从溪涧到砾岩,景随步移。因为不赶时间,我们走走停停,拍照玩耍,如观光旅游一样就到了12000英尺的宿营地。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心理准备比较充分,感觉难度和高原反应都没有预想的那么严重。


Lone Pine Lake
Outpost Fall

        坡度最大的是最开始的几英里,但因为还没到10000英尺,除了行进速度比较慢,并没有额外的负担。即使过了高原线,幸运的我,除了极为轻微的头疼,也几乎没有经历其它高反。自我感觉,少量多次喝水很管用,虽然放水的次数也有点多,但不失为控制高反的一个有效而无副作用的方法。

        Whitney Trail维护得非常好,指示清楚,而且这个季节同行的人很多,走丢的可能不大。但是我们还是下载了All-Trail的离线地图,以防万一。另外,下面这个网站的结尾处有turn-by-turn的路标指示图,照片直观清晰,出发之前最好看一遍。


        我认为登山的原则是尽量结伴同行,但万一走失的时候每个人都必须仍然有能力独立完成。既有集体意识,又具备独立能力,这才是安全的保证。

        下午四点左右,我们到达了Trail Camp, 沿最大的集中露营区,坐落在树线以上,著名的 99 switchbacks 脚下。巨大的砾石之间已经有很多先人清理好的平整的营地,很是方便。我们六个帐篷,居然也找到了相互临近的位置。网上有人抱怨这里住过的人太多,气味不好,但是我们人多,找其它的地方都不方便,不是离trial太远,就是要重建营地,这是公园管理处想尽力避免的。




        晚上山风很大很硬,一副风雨欲来的架势。我们套上了羽绒服和所有保暖的衣裤还是忍不住瑟瑟发抖。动作迅速地扎营烹煮吃饭,过滤了水,打点好第二天的day-hike小包,时间尚早,还和邻居们一起修建了一个引水工程,以防雨水流进帐篷。天将抹黑的时候,大家纷纷进帐,兴奋地期待第二天早起向顶峰进发。


Day 3

        清晨五点准时被队长唤醒。为了避免午后可能袭来的雷雨,我们需要尽量赶早。一夜休整,虽有波折,但总算有惊无险。吃过热乎乎的燕麦粥,立刻出发!

        早上起来焕然一新,也有可能是因为做足了心理建设,以至于踏上大名鼎鼎的 99 switchbacks “鬼见愁的时候不但没有像大家所说的走到绝望崩溃,反而因着从石头缝里绽放出的夹道的鲜花而感到无比幸福和感动。过了树线,这座巨大的石头山无遮无拦地袒露着无尽的羊肠曲折。在这样的环境下,石头缝里钻出的每一丛小草、每一簇野花、每一片苔藓,都弥足珍贵,都是永不言弃的象征。




        Whitney Trail大部分和John Miur Trail 重合,所以路上还会遇见很多挑战211英里John Muir Trail的户外爱好者。大部分人从Yosemite出发,向南而行,登上Whitney之后就胜利在望了。这次偏偏遇上一对逆向而行的父女俩。64岁的Mike24岁的Michelle,因为拿不到另一面的许可,只好逆行北上。我说也好,先攻克最难的,剩下的16天就越来越轻松了。父亲走得艰难,背着大包在高海拔又不断爬升的步道上缓缓挪着步子,女儿远远地走在前面,但每到有雪覆盖或比较危险的地段,都默默守候,直到看着父亲安全通过。这样的父女情深,不油腻不造作,却让每一个同行的旅者无不动容。还有夫妻档、情侣档、兄弟营、独行侠,不一而足。又想起上一次感动我们的一对六七十岁的姐弟,相遇的时候他们已经走了200多英里John Muir Trail,登顶了Whitney只剩最后几英里就大功告成了。在老人家虽然已布满皱纹的脸上,你看到的不是衰老或憔悴,而是虽然疲惫但依然绽放着生命力的笑容。那是我到那个年龄所期许的生命状态。



        边走边想,边欣赏风景,不知不觉,两个小时过去了。99道弯眼见着就快走完的时候,开始下小雨,只好裹上雨衣戴上手套继续行军。临近山脊,步道被一个直伸到谷底的大雪坡覆盖。看到雪坡上有滑坠的痕迹,暗自希望只是高手们下山的足迹,而不是疏忽意外的佐证。小心翼翼跨过大雪坡,拐到山背后,忽然间眼前大亮,豁然开朗,Sequoia National Park 就在另一面的山脚下。风虽然大到几乎要把人卷了去,但也吹散了云雾,一派令人精神大振的美景


        也算一个里程碑吧,有人走到这里就不走了。我们的目标是顶峰,接下来下行一小段就到了John Muir Trail的分叉口,然后就只有冲刺的最后两迈了。很多JMT hikers 把大包卸在这里,轻装奔向顶峰。


        天气越来越坏,风雨渐劲,雪滑路陡。但也许正是因为在风雨中挣扎,需要更加专注脚下的平衡,所以完全忘记了空气稀薄,呼吸困难。狭窄的步道一边是陡立的山石,一边是深谷悬崖,如果不是烟雨迷蒙,据说这一段令人惊艳的风景同时也会让大多数人提心吊胆,更不要说某重度恐高症患者。老公上一次就是止步于这里,实在无法克服丰富的想象力所带来的两腿发软。 这一次我答应要手拉手领他过关的,现在回头想想,原来坏天气也是上天的美意,否则,以他在99 switchbacks 已经心跳加速,怎么可能从这里顺利通关?


        走过一程又一程,专注于脚下的每一步,专注于地上的每一个起伏,行走变得机械而简单,到后来根本想不起来查看里程、高度甚至时间,在重重迷雾中反而更能享受每一个瞬间的安宁和纯粹。走过一程又一程,当越过最后一个大坡,顶峰的小屋忽然出现在视野的时候,我竟平静得需要提醒自己是不是应该冲刺或者欢呼一下。也许这就是跋涉的本质吧,放下终点,走当下的路,走过一路风雨飘摇,跌宕起伏,迎来的无论是拨云见日,还是迷雾重重,顶峰自有它的高度。 


        这样的天气之下,谁也没有奢望能在顶峰看到什么风景,能平平安安地走完全程,平平安安下撤,就谢天谢地了。然而,不曾想上天再一次眷顾我们,就在我们踏上顶峰的一霎那,忽然间云开雾散。本以为这晴空只是转瞬间即逝,却不曾想给了我们近45分钟一览众山小的窗口,环看360度的湖光山色。一整天白雾茫茫,只开晴了半个多小时,就让我们赶上了,觉得自己实在太太太幸运。

终于,我俩携手站在了峰顶


        不敢挥霍幸运,不敢贪恋美景,无论怎样恋恋不舍,山顶不宜久留,趁着天气没有进一步变坏,大家互相提醒着抓紧下山。紧赶慢赶,回程的路上还是听到了雷声,雨时大时小。一路疾行,赶快离开山脊,威胁就大大降低,海拔低下来,天也慢慢放晴了。

        等再回到营地,大家的心情就和前一天大不相同。轻松地谈笑,拍着照片,盘算着第二天下山怎么庆祝,怎么好好犒劳自己。当然还是要提醒自己,只有等安全回到山脚下才算是胜利!


Day 4

        最后一天,终于不用早起,悠悠闲闲起营,健步如飞下山。我的膝盖不允许我飞奔下山,但比起那些艰难上行的人,已经轻松太多,速度也快多了。只有看着他们,才又想起两天前自己曾经也是同样地气喘如牛,举步维艰。


        正在想这一路上好像只看到成年人,迎面就遇见两个爸爸带着10岁、13岁和15岁的三个孩子。据说两个小一点的昨晚在高山营地呕吐不止,再往上走是不可能了,今天连下山的力气都没有,只好走几步就在路边躺一会儿。15岁的哥哥状态尚好,看来年龄真是一个坎儿啊!鼓励他们,也默默祝福他们,再坚持一下,熬到海拔线之下就好了。

        过了Lone Pine Lake,下到一万英尺的海拔线,好像舒适的家已经触手可及,大家更是马不停蹄。回到山脚下,按约定好的,大家一起冲进唯一的那家小小的礼品兼汉堡店,每个人买一件登上Whitney的T恤衫,然后好好大吃一顿,最后找一个能远眺Whitney山景的地方合影留念,纪念我们这同甘共苦的三个月和三天!




        高反篇

        最后,还是要总结一下这次行程克服高原反应的经验,毕竟这是登顶Whitney最大的困难之一。队友们准备得很充分,有让医生提前开了Diamox的,有带肌苷片的,有带Tums的,还有各种牌子剂量强度的止疼药,以防头疼。

        据说体力越好,氧代谢越高的人越容易有高原反应。原来登山队里一个师哥就是这样的人,低海拔的时候能量无限,攀岩的时候,爬得比我们打保护拉绳还快,可是就是不能上高原,总不能跟上其他队友的节奏。最后一个人找了向导去珠峰,在大本营适应了很多天。 

        这次也是一样,队友里一个足球教练在 Outpost Fall 最先开始头疼,吃了Diamox;后来继续爬升,大家或多或少都有些反应,但都没有严重到呕吐流鼻血或者迈不开步子。我自感幸运,上山第一天除了轻微的头疼,几乎没有其它反应;第二天,头疼稍微严重了一点,吃了两片Ibuprofen 就挺过来了。最开心的是包里带的止疼片不仅帮了自己,还救助了一个头痛欲裂快撑不住了的陌生的路人。自己的体会,吃饱喝足,心态平和,不急不慌是基本,小口多次补充水分是关键。所以有管子的水袋实在是太重要了。

        高山反应说是几乎没有,其实在高山营地的第一天晚上还是给了我一个惊吓的。

       本来睡前状态特别好,对第二天的登顶信心大增。为了保证睡个好觉,还吃了一片Ibuprofen 以防万一。可是到了半夜,不知是受了凉还是延迟的高反突然袭来,睡梦中忽然鼻子一下子堵得水泄不通 -- 准确的说,是一丝气都不通,因为干得连水都没有 -- 害得我一边像搁浅的鱼一样大口捣气,努力做深呼吸,一边反省到底是哪里出了状况。是不是因为第一天太顺利,睡前有点信心膨胀,上帝要给我个警示?想着这两个月来,蒙上天的眷顾,身体没出状况,各项准备周全,这两天膝盖和浑身上下所有的关节也算争气,天气也算配合,到了这个节骨眼儿上,难道天意就是让我止步于此?越想越烦乱,越想越不甘心,越是不甘心,越睡不着觉,越睡不着觉,越是着急。迷迷糊糊,辗转反侧,鼻通无门又思路混乱之际,忽然,一个词浮现在脑海 -- “surrender”。对,就是“surrender”!想到那个词的一瞬间我顿时释然了,无论是上帝的安排还是 the flow of life,每件事如果发生都有它的理由,我只需要坦然接受。是什么样就什么样吧,不想了。心情平静下来,慢慢就睡着了,好像还梦到了山和云 。等再朦朦胧胧醒来时,发现一边的鼻子居然奇迹般地通了!翻个身,继续睡,第二天一早起来两边都好了,精神气爽,一切都像没发生过一样。只有我知道曾经发生过什么,只有我知道,再不敢自以为是。


结语

        回到家好久了,有点难以想象我们居然登顶了Whitney。这次登山,实在是一波三折,有太多复杂而幸运的因素。

        首先是雪况,今年雪积得深,直到七月中报告还说 switchbacks 的很多地段没有开化,要从中间插过去,甚至有锁链保护的一段不得不从锁链外面的陡壁上通过。惴惴不安地准备了冰爪冰镐,还在国庆节的时候到Tahoe演习了一下。所幸最后上山前,听说雪化得足够软了,才把这些重家伙都留在了车,没用上。

        其次是天气。从一周前,我们开始每天关注山区天气预报,发现按原计划,登顶和下撤的两天都有雷雨。紧急之下,我们临时制订了两套新方案,想着实在不行,就一天往返。天气预报每天都在变,我们的计划也每天随着变。到了出发前一天,预报说坏天气顺延了,最后我们决定还是执行原方案。

        可是山区天气瞬间万变,到真进了山又有新情况。登顶的当天,从一大早起就云雾缭绕,switchbacks走到一半开始下小雨,到了山脊上更是雨急风劲。不少人止步折返,但是我们由于没有听到雷电声,一直都没有动要放弃的念头,只想平安地走完全程,平安地下撤。当然结果出乎我们所望,不仅给了我们足够时间登顶,还在我们踏上顶峰的一霎那,云开雾散,给了我们半个多小时一览众山小的窗口。回程的路上虽然还是听到了雷声,雨时大时小,下撤的那天也是如此,不过好在已经远离峰顶,远离了危险。

        然后就是身体。女生那点事儿,掐指难算,靠天吃饭,居然让我躲过了。一直小心呵护的膝盖和浑身上下的各处关节也算争气。高原反应,除了那晚的一个惊吓,其它几乎没有。

        最后,还要特别感谢队友们的成全。本来是有再晚一周进山的选择,这样雪会更少一点。但为了让我和老公都能成行,特别选择了我家娃去夏令营的这一周。感谢两个队长周密的组织、精心的安排;感谢兄弟姐妹们欢声笑语的鼓励和陪伴;感谢两个摄影师千辛万苦背着相机,给我们留下宝贵的记忆。

        珍贵的经历,满满的收获,we made it! 而这一切都是上天的眷顾,一个个困难最终都化险为夷。我没有什么可以自夸。面对自然,唯有谦卑,唯有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