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February 27, 2013

柴静《看见》

        生病上不了班,干脆窝在家里肆无忌惮地看平日里没时间看的书。

        柴静在《看见》里讲一个记者、一个电视新闻人的心路和采访之路。她做社会新闻和调查,她关注社会和新闻里的人,她把自己,作为一个真实的人,在采访调查过程中的嬉笑怒骂、忐忑挣扎,也原原本本地呈现,所以书里的故事,字里行间也是对人性的思考。

        看这书一方面不适于养病,本来就头疼,看完一个个揪心的故事,关键还不是虚构的,愈发头疼,加心痛;一方面又适于病时看,那些看似简单却击中心灵的话让肉体的病痛被遗忘,那些在我们亲历的生活里难以想象的苦难让自我的困境被忽略。翻身下床找根笔来,这本书看完不能没有页边笔记。

  • 看见是知,是明白,而理解才有悟,有感受。看见和理解,明白和感受,一步之隔,却可能需要走很久。新闻人该做和能做的事,只是提供前者,但该不该加评论作桥梁,加多少,哪里加?做新闻不容易,那根细细的界线一不小心就过了。不去越这个权就是不去辱没观众的智商,还人一个成长为公民的机会和权力。我从小没得到过这样的机会,更没受过这样的培训,现在想补,好难。

  • 自杀、他杀、虐猫、畸形恋、家庭暴力、青少年犯罪 ... 林林总总令人瞠目虐心、想逃避又无法不面对的社会问题,剥开层层似真似伪、或说得出或潜意识的缘由,最终大多都是心理问题,而最大的症结归根溯源来自家庭。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人是社会最本质的元素,所谓和谐社会其实就是和谐的家庭幸福的人。在家里得到丰厚的爱、本性的尊重和心灵沟通的满足,无论大人孩子都不大会再到外面的世界里去寻找填补空虚的刺激或报复。这样想来,人类历史的传统里,无论中外,母亲相夫教子的职能对社会起了多么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全职以对实在有它的道理。而如今,无论是作为女权运动的成果,还是迫于现实生活实际的压力,女性必须和男性一起在职场奔波,男性必须和女性一起承担家庭和哺育的职责,本来多元化应该是好事,但有时也不免失之才尽其用。更不用说隐患重重的单亲家庭、留守儿童、隔代养育,同性恋婚姻,尽管我对同性恋本身抱以充分的理解。罢了,只是一下子觉得为人父母的压力更大了一层,培养快乐进取、人格健全的下一代人不仅是家庭的责任,也成为了对社会的承诺。

  • 人难得自信,但更难得是敬畏,尤其是在这个借助科技、虚拟世界,人类倍感能力膨胀的年代。敬畏不仅因为“畏”,更因为“敬”,是知其可为而不为,与自然万物如此,与人亦然。所以喜欢她对记者这个角色的认知:
人与人之间应该有一个恰当的关系,关切超过了恰当,就是冒犯。不因为你是一个记者,就有权逼问所有的问题。知是职责。不去知,算是一点敬畏吧。”(摘自如果你愿意谈一谈,我愿意听”)
  • 客观真实,是新闻人的本分。但如何达到这个彼岸,之间有长长的路要走。从肝胆热情到不动声色的冷静,从涕泪交加到剥自泥土的逻辑,从真诚但简单的同情到洞察左右的深刻的理解,她在不断提问,不断思考,不断尝试,不断否定、被否定中,离那个彼岸忽即忽离,但终将渐行渐近。陈牤说宽容的基础是理解,柴静说理解的基础是感受。

宽容不是道德,而是认识。唯有深刻地认识事物,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有了解和体谅,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摘自事实就是如此
人能感受别人的时候,心就变软了,软不是脆弱,是韧性 ... ... 对事件中的任何一方都投入其中,有所感受,相互冲突的感受自会相互克制,达到平衡,呈现出客观的结果,露出世界的本来面目。(摘自不要问我为何如此眷恋
就知道她不能把本真的性情永远藏在冷静里,终会为它找一个不失本分的出口。 

        我和柴静差不多是同龄人,同一年进的大学,她后来做的事,是我二十几年前曾经的理想。现实里,我做了和理想犬马不相及的选择,人生的经历从那时开始分叉。没有哀怨的意思,没有如果,偶然里也有必然,我想也许正是因为我本性里没有足够的果敢和勇气,当初看似无奈妥协的选择和今天平凡的生活,其实才真的适合我。但看她的书,我看懂了她所说的恐慌、无助、决心、欲望、热血、追求 ... 从两会到救灾,从土地买卖、水土污染到少年自杀、边缘人的疯狂,社会的颠覆难,但修补更难。看到世界的不完美,人生的不完美,“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弃”,我走到了哪一步?

         想起刚刚看的电影《一代宗师》里的一句话,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 生命的三重境界。看清自己已是不易,但只有找到了自己的心的位置,才有妥帖的视角去看世界,而最终的一切,还都要归于众生,那是对人的关怀


Thursday, February 21, 2013

Family Year Book

     一本 year book 拖拖拉拉做了三年,趁着记忆开始模糊不清之前,赶紧完工,最后都成了 four-year book 了。

Your Book
    最后一道工序,照例要写个序,儿子喜欢叙事的,还要有英文韵脚,实在没法和中文搭上调,于是把中文的部分变成了跋。第一次写英文的打油诗,没学过,这两年和儿子一起在Dr. Seuss的书里受的启蒙,现学现卖,才发现着实不易。好在只是写给自己,权当习作了。

 
序:

Four years, in the blink of an eye
Four years, a long and hard journey to wind
From Kansas City to Sacramento
Now, California is our home.

Alivia is no longer that chubby toddler, but an energetic and charming pre-kindergartener
Aidan has turned from a naughty preschooler, to a proud book-loving, one tooth-missing first grader
Daddy left KCPL to start his career in CA-ISO for the longing stay
Mommy waved bye to William Jewell in tears, but enjoyed the new life with CDFA.

One happy Yogi has practiced Yoga for a year
Two little "monkeys" are trying to cross monkey bars with cheer
Three music seekers have played piano for three months
Four hikers are exploring the world with their extending footprints.

1000+ pictures caught our unforgettable laughs
100+ blog posts recorded precious moments of the growth
Life has treated us well
We appreciate all the given when walking closer to its truth.

We struggled, we survived
We learned, we step forward
We breathe summer breeze and winter freshness
In four seasons of California, our peace and joys are found.



"Every day is a journey, and the journey itself is home."
                                
 
跋:
 

生活以它本真的面目向我们呈现,有阳光也有阴雨连绵。
我们因着每一份真实和自然而感谢。

四年里,有聚散离合有艰难喜悦;
四年里,有成长的快乐,有梦的实现。
终于,在取舍去留的辗转旅程里,我们慢慢看到
不是只有在拥有和成功里才有
每一个障碍都是一扇重新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
每一个都打开更多通向其他可能的窗。

四个人挤在公寓一间小屋里有那时的轻松和逍遥,
一个人在寒夜独处时有寂静的美好;
无可逃遁的困惑后面是绝处逢生的领悟,
怅然的放下后是心灵回归的解放
挣扎过后,每每回头望去,
刻在心里真正回味悠长的往往不是一帆风顺阳光坦途,
反而是那些难中作的乐、苦尽而来的甜。

献给我们未来的岁月。

 

 

Monday, February 11, 2013

名字

        我们这一代是家里第一次没有按家谱上的辈份取名,所以要自己动脑筋。如果说一个人的名字是代代相传的缘分,我相信这里面也有一种心灵的关照。

        据说我出生的时候,爸爸妈妈给我起了一个名字,后来听了爷爷的建议,上户口时换成了现在的这一个。其实两个名字里的字我都很喜欢,虽然不是那种小女生的柔婉玲珑,但自作多情地觉得包含了女性的葱郁和宽广。两个名字的寓意也都很好,一为“无敌”,一为“无惧”。 很多年以来,我一直以为两者在意义上异曲同工 --- 无惧因为无敌,无敌当然无惧 --- 直到前晚半梦半醒之间,恍然见到爷爷,忽然觉察到其中深刻的不同。

        “无敌”固然强大,但不知不觉地带着一种一厢情愿的张狂和傲慢。这让我想起来几年前李连杰的电影《霍元甲》。电影本身并不艰深,但那看似浅显的道理是他对武术精神和在世为人的终极理解。一个人是否无敌,要打遍天下才得认可,其中的恩怨纷争自不必说,单说有敌几乎是绝对的,而无敌只是相对的,哪里由我们个人意志决定?而相形之下, “无惧” 是态度,无关乎成败,单单基于内心,即使带着骄傲,那也是内敛谦逊的坚韧。从小,父母会拉着我们的手说“不怕”,现在我们又会搂着自己的孩子,告诉他们“不怕”。不怕是因为真的不可怕,真的无所可惧?不是,是因为怕也没有用。那么就直面、接受、放下 --- 这是态度!我们人是如此渺小,能拥有的只有态度。但态度决定方向,方向指引命运,人生因此可以握在自己的手里。

        我为自己的领悟豁然。这样的哲理,怎么没有早点懂得?大概是年轻时眼里只有胜负!后来又琢磨弟弟的名字。弟弟属马,父母给他起名,愿他如骏马飞奔,又被爷爷改成了另外一个字,一直以为只是为了和我的名字相映,现在想来竟还有另一层意味,即“永不停步”。骏马再奔腾也会疲惫懈怠衰老,而永不停息的脚步是态度 --- 无关乎快慢,无关乎结果,走就好。

        不知道我这样的解读是不是老人当初的本意,在他离开我们之前从来没想起来问过,也从来没有听他解释过。转眼天人两隔,当我们再也无法当面向他讨教人生的智慧,希望我现在的领悟不算晚,也不算偏颇。其实我相信我的理解,也是因为我在他一生的操为里看到的答案。老人一生沉浮,曾经身处优雅浮华,也曾低入窘迫土尘,曾在年轻的岁月里与死神擦肩,也在暮年里洗尽铅华。然而无论面对如何的打击磨难,他一直秉持内心的正直,隐忍前行,从未退缩放弃。他好学好思的品性也从未改变,甚至在临去前的病房里还在教小护士英文,还在和儿孙探讨世界,问我们一个他忘记了的欧洲小国首都的名字。如此的生命,怎能不让我心向往?

        以此,作为爷爷离开我们两年的纪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