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岁的作家龙应台,因母亲应美君患阿兹海默症,搬到母亲身边亲自照料陪伴。
在照顾母亲的过程中,她提笔写下了给母亲美君的信,并把这个过程写成了一本书:《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链接是书的节选和访谈。
https://mp.weixin.qq.com/s/W_fsdx87-ct_0R-uZIqOTw
https://zhuanlan.zhihu.com/p/45577770
不知不觉,龙应台也65岁了。那个有思想有智慧的才女,那个一往无前无所羁绊的战士,那个敢想敢为的理想主义者,那个义无反顾一路远行的女儿,那个心存温柔但谨于言表的母亲...
她一生不曾安于现状,不曾懈怠停歇,终于,因着失智的老母亲,回家了。
我们很多人,都和她一样,年轻的时候,不曾觉察过父母的伟大,也不曾体察过父母的需要。龙应台用她真挚细腻的笔触,动情而不煽情地写下了这些回望。
“43年前,我离家去台北,美君一定有亲自送我上火车。我上车的那一刻,有没有回头看她一眼?我可以很肯定地说:没有。
出国时,父母到松山机场送我。那时候出国留学就像永别。我进海关之前,有没有回头看美君一眼?一定没有。
原因是,当时我的心目中是没有父母的。父母就是理所当然地在那,就像家里的家具一样,你不会跟家具说对不起。
我离开美君时,她50岁。轮到我50岁时,安德烈16岁。他去英国当交换生,我去机场给他送行。他进海关之后,我等着他回头看我一眼。但是他没有回头。
我当场崩溃。心里想:'这个16岁的小孩怎么这么没有良心?'
我对两个儿子的爱,需索无度。但回想起当年我自己离开母亲时,却没有一刻想到,美君需要我。
甚至是在往后的30年中,都没有想到,她可能想念我。
我一心向前,义无反顾,并未为她设想过。”
“我后悔,为什么在你认得我的那么长的岁月里,我没有知觉到:我可以,我应该,把你当一个女朋友看待?
女朋友们彼此之间做些什么?
我们常常约会——去看一场特别的电影,去听一次远方的乐团演奏,去欣赏一个难得看到的展览,去吃饭、去散步、去喝咖啡、去医院看一个共同的老友。
我曾经和两个同龄女友清晨五点摸黑到寒冷的阳明山去看日出点亮满山芒草。我曾经和几个年轻的女友在太平洋畔看满天星斗到凌晨三点。我曾经和四个不同世代的女友在蒙古沙漠里看柠檬黄的月亮堂堂从天边华丽升起。我曾经和一个长我二十岁的女友在德国莱茵河畔骑脚踏车、在纽约哈德逊河畔看大川结冰。
......
而你,美君,从来就不在我的“女朋友”名单里。
一旦是母亲,你就被抛进“母亲”这个格子里,定格为我人生的后盾。后盾在我的“后面”,是保护我安全、推动我往前的力量,但是因为我的眼睛长在前面,就注定了永远看不到后面的你。
可是其实,母亲从来不只是母亲啊。”
我一直很向往母女可以做朋友。我和我的妈妈没有能做成,我期望并努力着和自己的女儿做。但是真正让我释然的是,母女可以做朋友,是福分,也是缘分。所谓缘分,便不能强求。所以我愿意努力,但不抱太高的奢望。他们需要自由,比起和我做朋友,我更想看到的是他们的幸福。
“我很早就发现了这个陷阱——我是两个儿子的“后盾”;在他们蓄势待发的人生跑道上,嵌在“母亲”那一格的我,也要被“看不见”了。所以,十五年前我就开启了一个传统——每一年,和他们一对一旅行一两次。和飞力普曾经沿着湄公河从泰北一路南漂到老挝,也曾经开车从德国到法国到意大利到瑞士,跟着世界杯足球赛一场一场地跑。和安德烈曾经用脚步去丈量京都和奈良的面积,磨破了皮,这个月我们即将启程去缅甸看佛寺,一个一个地看。
两个人的旅途意味着什么?
自由。
如果我去探视他们,他们深深陷在既有的生活规律里,脑子塞满属于他们的牵绊,再怎么殷勤,我的到访都是外来的介入,相处的每一个小时都是他们努力额外抽出的时间,再甜蜜也是负担。
两个人外出旅行,脱离了原有环境的框架,突然就出现了一个开阔的空间。这时的朝夕陪伴,并肩看向窗外,探索人生长河上流动的风光,不论长短,都是最醇厚的相处、最专心的对待。十五年中一次一次的单独旅行,我亲密注视着他们从少年蜕变为成人,他们亲密注视着我从中年踏进了初老。
龙应台是聪明的,但是再聪明还是没躲过那个没能陪伴母亲的遗憾,抑或是太聪明了,有能力高飞,才飞得太远。
读龙应台的文章,总能感受到她内心情感的温度和头脑里的冷静交织着,真实但不纠结。这就是为什么这么多年,我一直喜欢读她的文字,无论是人情还是世事、学术或是政治,动情但不煽情,冷静但不冷冰。
“如果整个社会的集体意识,对于失智、对于衰老、死亡、陪伴,对这些事情的认识水平提高的话,是会不一样的。
这对我来说,是一种太迟太迟的领悟。所以我写了这本书。”
“上一代不会倾吐,下一代无心体会,生命,就像黄昏最后的余光,瞬间没入黑暗。”
“希望比我年轻的读者们,如果可能的话,你不要太迟。
这个世界,没有任何天长地久。你必须把片刻当做天长地久,才是唯一的天长地久。”
“此生唯一能给的,只有陪伴。而且,就在当下,因为,人走,茶凉,缘灭,生命从不等候。”
是的,此生最大的给予,是陪伴。迫不及待想找来这本书看 --
龙应台的《天长地久》。
3 comments:
这段文字很感人。但早上读,我觉得有点儿太压抑了。为什么要因为儿子没有回头而生气呢?这不是我们心心念念期盼的成长吗?相信,母亲也从没有怪罪年轻的我。如果是我,我会这样写......
离家的时候,我的心都被对未来的,崭新的世界的期待占据了。我不记得,是否回头看过。本来说好的出来看看,但不知不觉中,就越走越远了。等回头的时候,二十年已经过去了。等在那里的人已经老了,而我也不再是当初的自己了。还好,她还在。我很幸运,她还愿意和我,和我的孩子们做朋友。
如今,孩子们也开始独立出门了,开始有了不住在家里的日子。他们高兴得像小鸟一样飞进同学中。我不曾期盼他们回头。但我心里明白,这是千万次远行的开始。离家的步子,一旦迈开了,就只会更多,更远,更长久。我只希望他们平安,快乐,幸福。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有时也很凶险。希望他们遇到风雨的时候学会面对,受到伤害的时候学会疗伤。累了,倦了,伤心了,快乐了,都记得和愿意与我分享。虽然我自己还有很多困惑,也还在成长,但我愿意和他,和他们的孩子们做朋友。让他们带着我,一起成长。
我不确定她生气是为什么,但在我看来,回头是一种修养和体恤吧… 不是即将远行的他/她犹豫不舍,而是知道最后做一个道别,是礼节也是尊重。小孩子飞也似的跑了,我理解他们兴奋得忘乎所以,顾不得其它,不会责怪,没有感伤,我替他们开心;但到渐渐成年,我希望孩子们在心存高远的同时,也懂得在乎爱他们的人的心,无论是朋友,还是亲人。
我远行的时候,有回望,但坐上飞机,虽是第一次,虽是越洋,却平静如常。就像你说的,本来只是想出来看看,没必要感伤,但不知不觉中,却越走越远。再回头,已是二十年…
你是幸运的,不一般的幸运,和妈妈自始至终是朋友,一辈子有默契。
我也幸运,成长的路上有爷爷,和忘年交一样地写信,一写几十年,写了满满一盒子。当然,有父母照料也是幸福,只是没有做朋友的福分和缘分。
我现在挺知足的,可以和孩子们一起读书听音乐,一起做饭聊天,一起游泳打球,一起滑雪远足… 我知道有一天,而且就是不远的一天,我会跟不上他们的脚步… 不拖他们后腿,我会欣喜地看着他们奔驰,祝福他们远行。如果他们不嫌弃,我会跟在他们屁股后面,请他们教我新鲜的东西。如果嫌弃,就离远一点,暂时躲过他们荷尔蒙旺盛的高峰。
再往后,如若他们能和我们分享他们的一切,那是非常高的境界了,不能太巴望。只怕那个时候,即使他们想和我们分享,也没有时间。我现在仿佛依稀可以看到文文的成年,心高气盛,会享受生活,懂得照顾自己、也照顾家人。在她最忙的年头里,恐怕是没顾不及父母的。那时,如果他们还愿意一起去旅行,努力凑在一起。如果不行,只要她在上下班路上、忙碌的缝隙里,需要有人倾诉排解情绪的时候,想起给我一通电话,我就觉得不算失败。至于然然,估计他不会说太多,但也许倒是更恋家的一个。
现在,不想那么多,出门前,道别,回到家,拥抱。早上送孩子上学,下车时彼此说一句 have a good day,晚上睡觉,关灯前,互道一声 have a good night… 也许不是每个人都需要,但这已经是我们家的习惯,对我们和孩子们都很重要…
你说的对。特别是这两天陷在不知所措的震撼中,站在失去的阴影里,忽然会觉得格外珍惜今天,珍惜现在拥有的那些小小的幸福。没有永恒的快乐,也没有永远的悲伤。再伤心的事儿都会被时间淡忘。希望天堂没有忧郁,没有压力,没有伤害。让自由的思想,插上想象的翅膀,快乐的飞翔。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