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December 31, 2015

带着孩子去旅行 之 Death Valley and Canyon Land

        十几年前,当老公还是半正式的男友,闺蜜还在和“表哥”作伴,我们四个人千里迢迢聚到一起,在 Death Valley, Zion 和 Bryce 转了一圈。十几年后,孩子们已经长到健步如飞的年纪,我们决定带他们再走一遍当年的路线。

        其实心里是有一点小忐忑的,拖儿带女,我们也不再有当年那般一路马不停蹄、一心走遍天涯的盛气雄心,这样一天换一个地方的 road trip 我们还受得了吗?最后事实证明,孩子们比我们给力,赶路归赶路,但在路途之中依然可以有气定神闲,悠然自得。

        第一天,一直在路上,去往死亡谷要七八个小时。开了一条比 Hwy395 还要荒僻的 Hwy95。开完之后才觉得 395 真不算什么,一路上有Yosemite、Mono Lake、Mammoth、Mt Witney,再怎么样也还有很多旅人来来往往。而Hwy95 过了Walker Lake 之后就真的是杳无人烟空旷一片了,虽然路况并不差。当然不能差,Hawthorne Army Depot 就在路边,这路上说不定还跑过坦克,还要紧急降落飞机呢!当然这都是我猜的。远远看去,除了一排排外表看不出任何差别的军火库,就只有隐隐如小丘般隆出地面的地下掩体能激发过客的想象了。

        第二天,重返死亡谷,发现好玩儿的地方远比从前知道的丰富得多。拿到地图,妹妹就指指点点,要求去这儿去那儿,一天都在期待,一天都在亢奋。Sand Dune, Borax Work, Artist's Drive, Artist's Palette,Salt Creek, Badwater,North America lowest point, museum, ghost town... 妹妹撑着眼皮愣是一天没打盹,直到天黑离开公园才在车后座上轰然睡去。还有好多没来得及去的地方,不光是那会走路的石头,下次一定还要租辆吉普在Titus Canyon里开一圈。

 
 
        不知道为什么,越到荒野的地方,我不但不恐慌,反而愈发感到有亲切的归属感。死亡谷虽然空旷寂寥,又起着个暗黑的名字,但身在其中,无论远眺还是近观都带给我疏解心灵的自由。

        在 Las Vegas 郊外的 Red Rock Resort 休整一晚,第三天去逛紧挨着的 Red Rock Canyon。在这里发现了最kids friendly的visitor center,著名的Calico Hill 红色大石头高处是攀岩者的乐园,山脚下就是孩子们天然的游乐场。因为时间有限,所以放弃了噱头不大的 Lost Creek,重点在 Calico2到Calico1之间的 “all-you-can-climb” loop 上探险。真的是探险啊,刚走到谷底就 off trail 了,我们轮流在巨石的缝隙里找出路。出发的时候还是爸爸带队妈妈垫后,到了返程,完全不一样的路却已经变成孩子们探路,爸爸妈妈在后面紧追不舍了。妹妹问我们下次来能带上攀岩装备吗?好,下次约上登山队的老伙计们,到这里来聚!



        路上开车的时候和当年清华登山队的队长,现在清华风景旅游规划所所长在微信上聊天,和他感叹美国国家公园开发维护的水平之高,归根到底还是理念不同。路要修到,基本设施要提供,安全警示和资讯介绍都很完备,除此之外人为的痕迹要能少则少,最后还要让普通百姓都负担得起,都有可能来领略自然最本真的安详和美丽。这是John Muir 当年力推国家公园的最初理念,一百多年以来一直没有改变。这里没有沿路的商贩,没有铺好的水泥石阶甚至电梯,没有亭台楼阁彩灯闪烁,只有豁朗博识的park ranger,只有静立的注释牌,只有人脚走出来的 trail。公路上的车真是不多,但联邦政府的投入不是按车流量计算的。该有的公路四通八达,必需的维护年年都有,但是单个公园一周的门票每辆车才二三十块,全年的通票也就八十大洋,今年全国的四年级小朋友和他们的家庭还都能享受免费进入所有国家公园的福利。因为九岁十岁正是可以开始有能力走入自然的年纪,九岁十岁也是价值观和审美能力逐渐成形的年纪,人们相信热爱自然的人心里藏不住污秽,一代又一代的人在这样纯粹的自然美景里涤荡,成就了从前、今天和未来的美国式理想主义。很多教化真的不是在课堂里完成的。

        晚上开进 Bryce 是这几天最惊心动魄的路程。山里漆黑一片,又下了雪,地上有没有冰也看不清,只能以时速二、三十迈慢慢地蹭。幸好GPS 多指了50迈,惊喜之中我们“提前到家”。迷迷糊糊地打家住店,只记得第二天一早起来,天地一片白雪茫茫! 生怕大雪封山,我们到了门口却进不去,所幸发现公园只封了一半,把最精彩的部分还是留给了我们。

        第四天,Bryce。十几年前我们在 Bryce Canyon用胶片拍下的经典大片至今依然立在家里的壁炉前。本以为对 Bryce 的一石一景已经熟谙于心,这次只是带着两个新人重返故地,然而当真的再一次站在Sunset Point,再次面对这红白分明、刚柔并济又风情万种的 hoodoo 丛林,仍然被自然的恢弘深深震撼、深深感动。是的,再好的摄影也比不过身临其境!

 

        第一次带着娃在漫天大雪里hiking。孩子们从一开始不停地叫冷,一个劲儿想回车里,到最后一直从rim走到谷底,又从谷底回到rim,成就感陡涨。况且还有坠着红球球的圣诞树和可爱卖萌的小雪人儿,冰天雪地中也有天真和温暖。


        对于我来说,每每走在山里,最强烈的感受就是自然之浩瀚而人之渺小。三步一滑地从rim下到半山腰,待到举头回望,充斥天地的是满眼赤壁白雪,我敬业的摄影师还在后面耐心而忘我地寻找最好的视角。远景里的身躯虽然就此缩成了小小的一个点,但却成了这雄壮里的点睛之笔。


        不是有一句话,最美的风景在最遥远的路的尽头?最美的风景也在最早的清晨,最黑的夜晚,最寒冷的风雪之中。这一刻,昨夜六个小时艰难驾驶经历后心里升起的那一点点犹豫和后悔,在眼前的景色里已经被震撼得荡然无存。愿孩子们也在这样的历练中,在天地唯美的涤荡中慢慢成长。


         走完Bryce,说实话有一点累了。晚上赶到 Zion 的 Pioneer Lodge,倒在温暖的圆木客房里,真有爬不起来慵懒。而且,我以为自己在Canyon Land 里泡了三天会审美疲劳。但是,孩子们的审美情趣升起来了。晚上赶路开进 Zion,一轮明月之下轮廓分明的大山、开了边窗的长长的隧道、还有窗洞里露出的黝黑又神秘的远山,都让他们连声赞叹。好,天亮爬山去!

        第五天一早我们如期站在山脚下。而一旦站在千仞的立壁前举目仰望,我的心又一次毫无悬念地被瞬间猎摄。和Bryce Canyon 仅隔数十公里,Zion Canyon 的地貌和岩石质地却有着很大差异。儿子说 Zion Canyon 是红色的 Yosemite。也是哦,一样大手笔硬朗的线条,一样陡立如削的绝壁,一样水草丰美的河谷,一样威严却吸引着你去亲近。对,走进峡谷去。不亲近,怎能听到河水潺潺的欢歌?不亲近,怎能看到断裂的冰瀑布从悬崖上轰然坠下?不亲近,怎能触摸岩石颜色丰富的纹理?不亲近,怎能感受到走进自然其实就是回家的安然?

 

       十几年前走的trail是 Angel Landing -- Zion Canyon最高也景色最好的trail (恐高的小伙伴们慎行),但这次路上冰多,又带着孩子,于是决定走 Riverside 和 Emerald Upper Pool。

        Riverside Trail 河边景色层次分明,孩子又可以玩水,虽说水冰凉,但不枯燥,也正好避开paved trail上熙熙攘攘的人流。走到路的尽头,再想往谷里去就只能趟 Virgin River 了。下次如果夏天来,一定要继续涉水走进 Narrows,那才是真正的魅力所在。


        Emerald 三层 pool,从lower pool往上才是最好玩儿的地方。儿子前面走得差点儿睡着,到后面完全打了鸡血,登高爬低,轻而易举甩老爸老妈两条街。下山的时候边走边和儿子聊天,如果没有前面平淡的 Lower Pool,如果我们在第一段就因为无聊放弃了,怎么能体会到高处的精彩呢?是啊,上山最好玩! 可是世间万物,有上必然有下,有往必然有返;反过来,在下的时候也要相信必然还会上,昨天我们不是先下后上的吗?不灰心,不着急,最终我们都会回家。


        两条trail走完其实还不过瘾,居然低估了小朋友的行军速度。天色随早但也不够再上一次山了,于是儿子和老爸在历史悠久的 Zion Lodge 里下盘棋(这两个人见棋必下),老妈带妹妹在礼品店里挑了块当地的大石头背回家。特地问了店员,石头是不是 Zion 里的,他如实相告,是这片地貌里但公园外采的,公园里的每一石一木都不能动,不能带走,也不能用来做建筑材料 --- 真令人感动而欣慰。


         终于,五天的奔波辗转之后,我们回到了Las Vegas。有了前面的风霜雪雨打底,住进 Las Vegas 奢华的酒店心里也没有 guilty。LV没什么好写的,已经世人皆知,主要是和朋友聚会,也让孩子们看到世界的丰富,不同的生活方式,让他们自己体会其中的好与不好,爱与不爱。说是休息两天,但每天步行的距离可也不少,只不过是走在熙攘拥挤的街头。第一个叫头疼的就是儿子。当然show还是喜欢看的,其中一个重头戏是大卫-科波菲尔的魔术。不要说小朋友看得下巴都掉下来,手拍的膀子疼,其中的情节和机关让大人都稀嘘不已。虽然连孩子都知道魔术不是真的,但一句"Live the Impossible" 还是让每个人的想象力飞翔。


        八天,两千迈,我们经历寂寥,也经历喧嚣。每天贴几张照片和心得在网上。一个朋友喜爱向往之余问,在自然面前,人的那些烦恼会不会烟消云散?我想这就是我们旅行的初衷。走出去,走出日常生活的繁琐,走出朝九晚五的条条框框,走出成见固执的束缚。走在路上,很多事情不想忘也忘掉了,很多想法会在不知不觉中改变,很多纠结会茅塞顿开,很多不需要的重担会自然放下。诚然,我们还会回到人间,背负责任,累积烦恼,所以我们才要不断地走出去,不断地洗刷心灵。




 

Tuesday, December 29, 2015

Santa, are you real?

        前几天儿子刚说虽然不再相信 Elf 和 Rudolph,但仍然相信 Santa,结果没过两天给 Santa 写信的时候就直接质疑 Santa 老先生本人了,还大写惊叹号地要求 “不要骗我”!意思是说,我不是小孩子了,告诉我真相吧,我承受得了?

        当然这封信儿子是封起来不给妈妈看的,不像妹妹的信还要妈妈过过目。但是妈妈是Santa 的本地办事处全权代表啊!于是我看了... 从头笑到尾之后... 回信的难题也来了。

        只好求助无所不能的网络。儿子的信贴在了这里: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0/Parenting/32681503.html

        认真学习了各位高人前辈的智慧之后,Santa 的回信在这里: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Parenting/32690445.html

        妹妹收到的Santa 来信是这样的:



        去年因为有特别的需要,Santa 第一次回信 http://drdwgrowingtree.blogspot.com/2014/12/santa-letter.html。今年没想到继续升级。其实,每年给孩子们写信是个蛮幸福也自省的过程。什么是他们想要的?什么是我们想给他们的?什么是对孩子最重要的?什么是对家庭最重要的?其实也写不了几年,他们长得好快的。




Tuesday, December 15, 2015

Elf, are you real?

          今天妹妹瘪着小嘴,无限委屈地找到妈妈说,“哥哥说 Amy is not real!!”

          这还了得?That is a big deal!

          Amy是谁? Amy是妹妹房间里的Elf。去年陪了我们一个圣诞后“飞回北极”,今年又准时“飞回来”。 妹妹每天要看看她有没有换一个地方,有没有从床头跳到床尾,有没有从窗台飞到门梁,还不让任何人碰她的Amy,说碰了就不灵了。据说 Elf 是Santa 派来视察小朋友表现的,学校的每个教室里也都有一个,有girl也有boy。老妈不知道太多关于 Elf on the Shelf 的典故,但是既然小朋友喜欢,愿意相信,又不是什么负面或者消极的形象,就让她相信呗。这一辈子不也就只有这么几年能让想象力飞翔的天真时光?

        可是就这么点儿无邪的天真,差一点要被哥哥戳破。哥哥说他觉得 Elf 是玩具,Santa 是真的,但天上飞的 Rudolph 和雪橇不是真的,“Santa works with UPS to deliver the gifts!” 每个孩子或早或晚都会经历这个 self-debate 的过程,妹妹还没到那个时候,可是谁让你有个哥哥呢?

        “那你相信 Elf 是真的吗?” 我问妹妹。

        “嗯!”

        “那就够了,相信你相信的!It's all about what you believe, no matter what others say.” 也就只能哄到这儿了,为娘我不能不会也不敢编瞎话。

Tuesday, December 1, 2015

见心见性


    前两天迎着漫天风雪进山滑雪,虽然最终也没等到雪过天晴,但巨大的松枝上积起的厚厚的新鲜松软的白雪,湖边因为风吹水汽结起的一根根晶莹剔透的冰柱,临近圣诞小镇里已经开始点缀的亮丽的丝带和温暖的灯火,已经足以让我们忘记阴霾,沉醉在如童话一般的世界里。连一路叽叽喳喳说个不停的小朋友都一时间安安静静地趴在车窗上,被窗外的雪景牢牢吸引。

    想拍几张照片,可是在厚厚的云层下,始终拍不出看在眼里的松软晶莹、祥和美好。摄影技术有待提高是肯定的,但同时也不得不佩服人眼镜头和大脑处理器的强大。在这个镜头里,路边黑乎乎的泥泞被抹去了,头顶杂乱的电线被PS掉了,凛冽的寒风息了,轮胎上缠着雪链的轰鸣声淡去了,阴沉的天空和灰暗的湖水前加了暖色调的滤色镜,甚至自动脑补生成出晴空碧水和灿烂阳光。

    我知道,这洋溢在心里和现实景象之间有着巨大差距的美好,并非真实。我们坐在车里,滑雪在山上,带着轻松度假的心情,带着探险新奇的兴奋,身边有家人温暖甜蜜的陪伴,心里有过阳光明媚的生活体验。然而照片无法复制当时的心情。没有这些身临其境的心情和心态打底,即使照片画面质量再高,看到眼里的也只是寒冷和冰霜,还可能是托尔斯泰的冬天的悲怆,还可能是北大荒的苍凉,亦或在没有生活经历的孩子眼里,雪就是雪,树就是树,路就是路。



    我相信大多久居住于此的本地人对大雪也许无感甚至会厌烦。就像我到加拿大后的第一个冬天,面对茫茫大雪雀跃欢呼的时候,当地的学生老师用深表同情的眼神看着我说,到了明年你就不会这样了,剩下的只有头疼。然而年轻的我因为没有家的牵挂,又一直住在校园附近的宿舍或是公寓,不用操心扫雪修房电费、孩子上学穿衣生病等种种琐事,开车也没有那么大压力,所以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大雪纷飞的漫漫冬季不仅没有让我忧郁,反而因为爱上了滑雪而更加兴致盎然。就是在那样充满活力和梦想的底色里,住地下室啃饼干,在零下40度的寒夜里骑车回家,眼前也是色彩斑斓;而看到种种家庭终于事业稳固,生活改善,却在曾经的 dream house 里意兴阑珊的时候深感困惑。现在终于明白心境有着如此强大的力量,去改变每个人眼睛里的世界。

    西方哲学里的我思故我在固然有更深的认识论的内涵,但其基本的道出了人存在的本质。东方佛教思想里所谓的见心见性” “所见即世界可能就更加主观,但的确是人类千百年来对世界、对自我感知的认识。终于,现代神经生物学拿出了客观的证据,发现了大脑功能的分区反应,验证了在没有客观物质存在的情况下,仅仅对大脑特定区域的刺激就可以让人有特定的嗅觉触觉,产生或快乐或悲伤或恐惧的感受。这些渐渐深入的研究,解开了唯物主义的桎梏,让科幻作家编剧们脑洞大开,在电影“Matrix” 骇客帝国里更是创造出完全活在臆想里的生命。

    曾经在唯物主义的教化里长大,我如今不可能完全跳转成为唯心主义者,但的确看到以适当的唯心思维面对生活所带来的正面意义。生活中的人、事、物,大多不能由得我们改变,唯一在我们掌控之下的只有态度。态度改变心境,心境改变心情,心情改变行为,然后小到一件事情的结果,大到生命的结果有可能因此而不同。也正因为人类思维活动对于人感知世界的巨大影响,宗教有了存在的基础和意义。我想说的宗教是广义的,包括既成体系的宗教,也包括所有未成体系而存在在每个人心里的信仰和精神支柱。还有文化艺术以及所有对于美的追求,人的精神世界比浩瀚的宇宙更为博大。

    感恩节的时候,向周围或远或近的人一一献上感恩,实际上也是对自我幸福感的强化。我万分感恩身边坐着一个一路胆大心细开着车,一路和我从现实到虚无神聊,一路和暖相伴的人,让这堵车的六个半钟头非但没有危险没有抓狂,还充满安详和幸福。我也感恩后座上两个健康快乐的孩子。他们无疑是不完美的,然而经过妈妈大脑处理器的处理,在妈妈眼里,他们一定代表着最终极的美好和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