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公立学校对学业要求宽松,儿子在上高中之前一直是 A,除了六年级的时候刚升初中稍微花了一点时间适应,其它时候基本不需要查看成绩单。不是在亚裔孩子里流传一个梗吗?
“A is Average; B is Below average; C is Cannot eat dinner; D is Don't come home; F is Find a new family!"
第一次听的时候笑到不行,但是想来这也不算太夸张。儿子女儿初中毕业都拿到总统签名的学业优秀证书,都不当回事儿,理由是他们的朋友人手一张。对啊,他们的朋友大多都是亚裔。
还有更夸张的,一个学校的 counselor 在一次家长会上让大家估计一下全校得A的学生的百分比,一个印度妈妈张口就来了一个97%,把这个 counselor 吓坏了。难道她把问题听反了,还是她来自另一个星球?明显,她只是来自另一个国家,另一个教育体系。那个 counselor 给出的数据是初中全A学生的比例是 7% 左右,高中是 3% 左右。当然各个学校的学生组成和老师打分的松紧差异很大,结果也会有很大差别。
儿子的第一个 B 是在九年级的高阶英语课(Advanced English)上得的。刚刚从初中升入高中,英语课碰到了他们学校最严厉的老师,不仅不放水,而且据说非常抠细节。儿子又是一个完美主义比他妈妈我更有甚之的人,两次作文因为写不出自己想要的效果,拖到最后没有交,最后能得 B 已经不错了。那时他问过我一个问题,他的高中成绩单是全 A 更好,还是 一开始有 B,后来提高为 A 好。记得当时我说两个都好,一个体现你的持续优秀,一个体现你的不断进步,申请大学的时候都有的可说。果然,他到九年级下学期,这门课就得了 A,而且对这个亚裔老师钦佩感激不已,说是Mrs. Santa Iglesia 教会了他对文学作品的分析方法,提高了他的文学审美能力。我觉得一个老师能被学生如此认可,所有辛苦都值得了。
然后十年纪,一直想学理科的儿子继续选学高阶英语,说是英语对任何学科都重要。虽然是不同的老师教,他依然在 deadline 面前挣扎,但自我感觉总归是比前一年有进步,没有漏交太多功课,课上的限时作文也慢慢能写完了,最后不仅得了A,其中一篇作文还得到了老师的特别夸奖。
信心膨胀之下,11年级儿子毫不犹豫地选了 AP 英文,全然不顾他的几个朋友只选了普通英语;以后学理工科,普通英语足够毕业和申请大学了,可见这个孩子有点走火入魔。11年级四门 AP 加西班牙语,门门重磅,门门作业繁多,再加上课外活动,时间不够用,自控能力欠佳,睡眠不足,自然是不堪重负,恶性循环。最大的压力又是来自英语,一篇评论美国中小学教育系统的文章被不停收集素材发掘深度雕琢字句的儿子拖了N个星期,几个 deadline 都过了,还是交不上去,成绩单上赫然写着 F,对他自己的压力肯定是非常大。
也许是我的催促和焦虑,也许是同辈朋友的竞争压力,也许是他一直对自己的期望值很高,也许是他从父母的话里行间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期待,儿子面对挫折和打击开始不知所措,继而躲避、萎靡、失去动力。看着无助的孩子,看着茫然的自己,看着似乎都被逼到死角里的我们两个,从前读过的一篇文章忽然点醒了我 [Dr. Kenneth Ginsburg]。我们教养孩子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让他们考试成绩好,运动成绩好,将来上一个好大学,找一个好工作?还是为了让他们“成人”?想想你希望他们 35 岁时候的样子,那个时候拥有的品质和能力,是不是可以让我们从眼前的催促和压力里抽离一些出来,少看中一些眼前的结果,而去帮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成长?
最近重读 Mindset 一书,重温 Growth Mindset 和 Fixed Mindset,让我带着难题再次审视“失败”这个词。失败,听起来是一个多么负面,多么让人避之不及的词,但失败又是多么难得的一个发现自我缺陷,实现自我成长的机会?如果这个失败不是给你的生命画上句号,那每一个失败都是生命历程里一个令人珍惜并值得欣喜的向上的阶梯。我和儿子曾经一起读过 Nike 公司创始人 Phil Knight 写的一本书 Shoe Dog。儿子非常喜欢他在书里的一句话 “If I failed, I'd fail quickly..." 希望这句话在这个时候可以用来鼓励他,也鼓励我。
“But my hope was that when I failed, if I failed, I'd fail quickly, so I'd have enough time, enough years, to implement all the hard-won lessons."
最近又偶然发现了一个我很喜欢的心理咨询师黄仕民,看了很多他的讲座和文章。不同于其它的鸡汤,他这一碗带着恰恰适合我的温度,声音亲和相貌朴素观点温柔,先是安抚了我内心的内在小孩,又继而安抚了我作为母亲的焦虑。
- 人是不会改变的,除非他被允许不改变也是可以的。
- 你不需要完美,只需要完整。你会受伤,会挫败,会不知所措,但你把每一个不同的部分都归纳到生命之中,欢迎它们,接受它们,你就是一个完整的人。当你允许了自己不完美,也就允许了身边的人完整。
- 每一个负面行为背后都有一个正面动机。倾听,欢迎。
所以,当我再回想当初儿子问我的问题,是全 A 好还是出现过 B 好,现在我会有不同的答案。以培养一个健全的 35 岁的人的眼光来看,好像高中的成绩单上有 B 有 C 并不是坏事,如果不放弃,再努力扳回来,那反而比全 A 要更好。其实儿子坚持要选对自己有难度的人文科目是一个令人钦佩的决定,不偏科,兴趣全面,不畏难,勇于挑战,这是一个值得鼓励的品质。当然,有难度就有风险,就一定会磕磕绊绊,但正是这个过程帮助一个人学习怎样摔跤,摔跤之后用什么样的方法爬起来,怎么样忍着疼流着泪往前走;也帮助一个人学习以什么样的姿态去失败,什么时候必须坚持,什么时候选择放弃... 昨天晚上临睡前和他聊天,他说物理老师刚刚给他们一个忠告,要他们立一个恰当的目标,而不要 obsessive;不要认为上 AP Physics C 就一定要拿 A 甚至拿一百分,不会做很正常,因为全国的平均分都不到 50%。这样的提醒对他们一班理科 nerd 来说的确是一个打击,却也是一个很好的提醒。儿子说听了老师的话,他也开始审视自己对待学业的态度,努力肯定要努力,但是不要极端到 OCD。
我们人生的功课大多是在碰壁之后学到的。我们当然舍不得孩子撞得头破血流,但如果只有撞才能学会,那不如撞得早一点,可能还撞得轻一点,如果跤一定要摔,不如在我们身边摔,多多少少还能给他们一点点帮助。
作孩子、作父母,我们都在磕磕绊绊里踉跄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