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岁的杨绛先生5月25日辞世,虽然不是意料之外,但心里依然是会有不舍。然而不舍之后,更多的是一片安详的平静。
感觉有话想说,但在怀念文章刷屏的那两天里,我一个字都说不出。
甚至怀念的文章都只点开了一两篇。一是大体上我已经知道其中的内容,应该都是我已经熟悉了的;更重要的是我实在是无法接受把一个一生都把自己留在人群之外的老人,一下子放在人群中间,镁光灯之下,被追捧得如同明星的感觉。虽然我知道这是人们在表达心中的敬意和怀念,但这绝然不是她想要的。这个时候我真想帮她找一棵隐身草躲起来。
甚至怀念的文章都只点开了一两篇。一是大体上我已经知道其中的内容,应该都是我已经熟悉了的;更重要的是我实在是无法接受把一个一生都把自己留在人群之外的老人,一下子放在人群中间,镁光灯之下,被追捧得如同明星的感觉。虽然我知道这是人们在表达心中的敬意和怀念,但这绝然不是她想要的。这个时候我真想帮她找一棵隐身草躲起来。
一个字都说不出,一篇文都不想读,直到看到了清华图书馆老馆前面的千纸鹤。清华的孩子们懂她。那里是她喜欢的地方,是他们一家人都喜欢的地方,也是我们很多很多在那个园子里读过书的人喜欢的地方。看着那熟悉不过的爬满常春藤的墙壁和一串又一串的白鹤,我的泪潸然而下。
几天过去了,网上果然安静下来了。在这个日行千里的年代,没有几件事可以驻守在头条。怀念的人都 move
on了,网上有太多的事要去关注。于是在这个安静下来的角落里,我终于知道自己想说什么了。
杨绛先生的文章我看得并不多。第一眼吸引我的不是她的才华。她的文字没有流光溢彩,其实非常质朴,甚至白话得不像书面语言。她的才华不是那种让人一眼可以看得见的感染力,却是能够柔软地、准确地触到你心底的轻轻点拨。
她的文字与才华之上,真正吸引我的是她的人生和人生里做出的种种选择。
一个女子,在那个年代可以读书是家里给的福气,但最终可以读下来,读到那么高就真的是有灵气才气,也是一种坚定的热爱。她选择读书做学问,她选择一个有才华的书呆子做丈夫,她选择做“职业女性”,都不为外人的言语所动。
然而,在生活窘迫的时候,在钱钟书决定要写小说的时候,她又毅然决然地挺身而出,牺牲自己的“事业”,甘心做烧火厨娘。没有人知道钱钟书会不会成功,然而杨绛相信他,亦或说根本想都不想成功与否的事,只是义无反顾地支持他,娇宠他。李安的太太也义无反顾地爱护李安的才华,支持李安的梦想,但李太太至少保有自己的工作事业,相比于杨绛来说,并没有为此放弃得那么多。
就是这样一个决定,杨绛又是坦然从容地做了,依然不为外人的言语所动。她可以做天下第一才女,也可以做天下第一贤妻,还可以在任何时候,想做回才女就再做回才女。人生若想拥有大自由,必先有大能力。
然而,她并不是一个一眼看上去很强大的人。她的身上显然没有现代女性身上的干练洒脱,更没有女强人的咄咄逼人,相反更多的是拥有那一代女性共有的温和内敛。但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柔弱的身体里外操劳,在家里家外为丈夫撑起坚实的呵护。我不知道面对这样的操劳,她心里有没有过委屈怨言。想必是有过的,是人都会在疲惫无奈的时候叹气的。可贵的是,她没有哀怨,至少在她的的文字里看不到哀怨,反而充满了在平凡甚至苦难中举重若轻的从容和享受生活乐趣的种种。也是,面对动荡不安难以预料的时代起伏,丈夫生活能力差,还算得了什么呢?
让两个不谙世事的书生在政治的漩涡里挣扎,无异于让两个旱鸭子横渡长江。但她仍然平静而坚定地选择和钱先生站在一起,有必要的时候甚至又站在他的前面为他挡风遮雨。仍然没有哀怨,也没有放弃。他们用他们隐忍淡定又自得其乐的天性,在暴风骤雨中生存了下来。
正是这样的淡定从容让我不仅敬仰,更加向往。有人说她是套着丝绸手套的铁手,内心强大坚韧,但外表却柔顺温润,亲和周到却又安静谦和。我做不到这样,所以更加向往,更加敬仰。
动荡起伏之中,钱先生在生活上帮不到一点忙,但心却始终是杨先生的依伴。他笑她也笑,她没有哀怨他也没有哀怨,他们一起与世无争,一起天真顽皮,一起安静地活在人群之外,自己的世界里。这样说来,杨先生在婚姻里也是一个有福之人,这个人生的旅伴没有找错。
只是这个伴儿走得太早了点儿。钱钟书先生走了近二十年了,他们唯一的女儿钱瑗走得更早。这后来的二十年间,杨先生只身度过。因为有过那么美好契合的伴侣,有过那么亲近温暖相依为命的家,一下子散去,那种无助和悲伤想想都令人绝望,更何况本可以来安慰依靠的女儿也走了,让一个八十几岁的老人怎么办?可是她终于还是挺过来了,不仅走出悲伤,而且过得充实安然。不仅安然地活着,而且勤奋专注地工作,仿佛是上天专门给她这些时间来弥补从前做贤妻的时候奉献出的光阴。
杨绛先生的文章我看得并不多。第一眼吸引我的不是她的才华。她的文字没有流光溢彩,其实非常质朴,甚至白话得不像书面语言。她的才华不是那种让人一眼可以看得见的感染力,却是能够柔软地、准确地触到你心底的轻轻点拨。
她的文字与才华之上,真正吸引我的是她的人生和人生里做出的种种选择。
一个女子,在那个年代可以读书是家里给的福气,但最终可以读下来,读到那么高就真的是有灵气才气,也是一种坚定的热爱。她选择读书做学问,她选择一个有才华的书呆子做丈夫,她选择做“职业女性”,都不为外人的言语所动。
然而,在生活窘迫的时候,在钱钟书决定要写小说的时候,她又毅然决然地挺身而出,牺牲自己的“事业”,甘心做烧火厨娘。没有人知道钱钟书会不会成功,然而杨绛相信他,亦或说根本想都不想成功与否的事,只是义无反顾地支持他,娇宠他。李安的太太也义无反顾地爱护李安的才华,支持李安的梦想,但李太太至少保有自己的工作事业,相比于杨绛来说,并没有为此放弃得那么多。
就是这样一个决定,杨绛又是坦然从容地做了,依然不为外人的言语所动。她可以做天下第一才女,也可以做天下第一贤妻,还可以在任何时候,想做回才女就再做回才女。人生若想拥有大自由,必先有大能力。
然而,她并不是一个一眼看上去很强大的人。她的身上显然没有现代女性身上的干练洒脱,更没有女强人的咄咄逼人,相反更多的是拥有那一代女性共有的温和内敛。但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柔弱的身体里外操劳,在家里家外为丈夫撑起坚实的呵护。我不知道面对这样的操劳,她心里有没有过委屈怨言。想必是有过的,是人都会在疲惫无奈的时候叹气的。可贵的是,她没有哀怨,至少在她的的文字里看不到哀怨,反而充满了在平凡甚至苦难中举重若轻的从容和享受生活乐趣的种种。也是,面对动荡不安难以预料的时代起伏,丈夫生活能力差,还算得了什么呢?
让两个不谙世事的书生在政治的漩涡里挣扎,无异于让两个旱鸭子横渡长江。但她仍然平静而坚定地选择和钱先生站在一起,有必要的时候甚至又站在他的前面为他挡风遮雨。仍然没有哀怨,也没有放弃。他们用他们隐忍淡定又自得其乐的天性,在暴风骤雨中生存了下来。
正是这样的淡定从容让我不仅敬仰,更加向往。有人说她是套着丝绸手套的铁手,内心强大坚韧,但外表却柔顺温润,亲和周到却又安静谦和。我做不到这样,所以更加向往,更加敬仰。
动荡起伏之中,钱先生在生活上帮不到一点忙,但心却始终是杨先生的依伴。他笑她也笑,她没有哀怨他也没有哀怨,他们一起与世无争,一起天真顽皮,一起安静地活在人群之外,自己的世界里。这样说来,杨先生在婚姻里也是一个有福之人,这个人生的旅伴没有找错。
只是这个伴儿走得太早了点儿。钱钟书先生走了近二十年了,他们唯一的女儿钱瑗走得更早。这后来的二十年间,杨先生只身度过。因为有过那么美好契合的伴侣,有过那么亲近温暖相依为命的家,一下子散去,那种无助和悲伤想想都令人绝望,更何况本可以来安慰依靠的女儿也走了,让一个八十几岁的老人怎么办?可是她终于还是挺过来了,不仅走出悲伤,而且过得充实安然。不仅安然地活着,而且勤奋专注地工作,仿佛是上天专门给她这些时间来弥补从前做贤妻的时候奉献出的光阴。
杨绛先生辞世的时候105岁了。看她的照片,我真的觉得她是那种越老越漂亮的人。越老,气质和容貌越搭衬得美;越老,越有笃定的目光;越老,越拥有让人的心瞬间安静下来的魔力。
她说,这是因为她妥帖地先送走了先生,再没有什么牵挂。她说,这是因为她知道灵魂不灭,身体会消失,但人尽其一生所做的努力留在灵魂之上永不磨灭。我相信还是因为那个说“见到她才想结婚,娶了她从未后悔”的人在归途的尽头等着她。
杨先生让我想起了另一个人,Dr.Carl Hunker,那个自学了中文,曾在中国在台湾用中文传教四十年的老牧师,那个破例为我们两个并非基督徒的年轻人证婚的老牧师。他有一个中文名字叫杭克安,我们都叫他杭牧师。他和他的太太新婚不久就一起决定去战火中的中国,后来又辗转到台湾,一直在那里工作到他太太去世才回到美国。随后的30年,他没有再娶,而是独自庆祝每一年的结婚纪念日。
杭牧师回到美国之后依然全心专注于服务中国学生,三十年不曾间断,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分。我第一次见到他,就被他如亲人般的拥抱所打动。他不说教,不施压,但他慈祥的声音,温暖的目光,亲和的微笑,和强大的人格魅力,像磁场一样让我无法远离。那个时候,每每见到他,我心里飞扬的尘埃好像都会静静地落下来。
他从不避讳向我们谈起他的太太,每次谈起都脸上洋溢着幸福,仿佛她从未离开。在世人眼里他们夫妻也许并不那么般配,高大英俊的杭牧师身高一米九二,而他的太太只有一米五,腿还有残疾。他说他们家里有一个kissing stool,专门用来解决他们的身高差。他说他知道他心爱的人在天上的家等他,她仍然从天上给他力量温暖和陪伴。等做完地上上帝差派给他的事,他就会回家。所以他在地上不寂寞,不孤单,不心慌。今年年初,100岁的杭牧师终于去和上帝交差,和他的爱人团聚了。
听到杭牧师去世的信息,我的心里和这几天一样,也有深深的不舍。但同时更有一片了无遗憾的安详平静。杭牧师回家去了,杨先生回家去了。回家的人怎么会心慌呢。特别是一天计划好的工作已经完成,家里又有人等着你,回家的路上更加带着爽快轻松和喜悦。
就像老公前两天跟我说,就算我们两个都赶得及去接孩子放学,我甚至还在他前面一点点,他还是特别喜欢抢着去接孩子,而让我先回家,哪怕只是早几分钟。他说他喜欢带着孩子回来看到我在家等他们的时刻。
有亲人的地方,有爱在的地方,叫做家。
家,无论是在地上,还是天上,还是在彼岸,有人可以牵挂,有人在那里等待,走在这样的路上,那就是平静里又有喜悦的归途。
杨先生一路走好,带问钱先生和钱瑗好!
杭牧师回到美国之后依然全心专注于服务中国学生,三十年不曾间断,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分。我第一次见到他,就被他如亲人般的拥抱所打动。他不说教,不施压,但他慈祥的声音,温暖的目光,亲和的微笑,和强大的人格魅力,像磁场一样让我无法远离。那个时候,每每见到他,我心里飞扬的尘埃好像都会静静地落下来。
他从不避讳向我们谈起他的太太,每次谈起都脸上洋溢着幸福,仿佛她从未离开。在世人眼里他们夫妻也许并不那么般配,高大英俊的杭牧师身高一米九二,而他的太太只有一米五,腿还有残疾。他说他们家里有一个kissing stool,专门用来解决他们的身高差。他说他知道他心爱的人在天上的家等他,她仍然从天上给他力量温暖和陪伴。等做完地上上帝差派给他的事,他就会回家。所以他在地上不寂寞,不孤单,不心慌。今年年初,100岁的杭牧师终于去和上帝交差,和他的爱人团聚了。
听到杭牧师去世的信息,我的心里和这几天一样,也有深深的不舍。但同时更有一片了无遗憾的安详平静。杭牧师回家去了,杨先生回家去了。回家的人怎么会心慌呢。特别是一天计划好的工作已经完成,家里又有人等着你,回家的路上更加带着爽快轻松和喜悦。
就像老公前两天跟我说,就算我们两个都赶得及去接孩子放学,我甚至还在他前面一点点,他还是特别喜欢抢着去接孩子,而让我先回家,哪怕只是早几分钟。他说他喜欢带着孩子回来看到我在家等他们的时刻。
有亲人的地方,有爱在的地方,叫做家。
家,无论是在地上,还是天上,还是在彼岸,有人可以牵挂,有人在那里等待,走在这样的路上,那就是平静里又有喜悦的归途。
杨先生一路走好,带问钱先生和钱瑗好!